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原本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生冷,怎样建设和谐友好的社会,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的难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道德力量,继承传统的礼仪文明,不失为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最讲究礼仪,认为它是人的本质属性,“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据说孔子曾经把“礼”分为冠婚丧祭射飨朝聘等八个条目,《五经》上有关礼仪的记载更多,要求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礼仪。也有些严苛至极、难以做到,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何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礼仪文明呢?习近平同志说得好,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首先是要鉴别和区分,即对古代礼仪的有关资料进行认真的清理,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指导,根据时代要求,区别出本质和现象、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在区别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古代礼仪文明的精神实质,就是人对于他人、对于事业的爱和敬的道德感情,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式规范。这里既有本质内容,也有外在形式,是二者的统一,这也就是孔子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二者分离,就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礼”的主要内容就是“温良恭俭让”,待人做事要温和恭敬礼让,善良谦和俭朴。这就是我们礼仪文明的精华所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前的城市发展,虽然有了高楼大厦、电脑飞机,物质条件飞速发展,但是却缺乏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满眼都是“路人”,不少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要打破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关键是密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里不但需要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而且更要传承我们古代的礼仪文明精神,用礼仪来增强彼此间的敬和爱的道德感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遵守礼仪,表达对他人的敬和爱,脸上流露出由衷的微笑,口中道出亲切的问候,伸手帮扶老人儿童,阳光和温暖会立即照亮周围,笼罩在人们心头上的冷漠阴霾将会立即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