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人才史话

    “功名之累”须记取

    作者:王兆贵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5日 15版)
    左宗棠像 资料图片

        据史料记载,清代名臣左宗棠虽然自幼聪颖,但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尽管后来勋业卓著,左宗棠却一直因未能考取进士而耿耿于怀,生怕人家看不起自己这个“破天荒相公”。所幸,朝廷念他人才难得,劳苦功高,赐他“同进士出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这才了却了他的心病。

        其实,为功名所累者也不单是只有左宗棠,而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自打有了科举考试,“功名”二字的分量越来越重,进而成为驱策读书人的魔杖,奴役读书人的鞭影,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文世相。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功名的诱惑不仅体现在个体心理欲望的满足,同时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十年窗下无人问”可忍,是因为有朝一日,能够“一举成名天下知”,是因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金榜题名带来夫贵妻荣,衣锦荣归能够光宗耀祖,功名二字就不只是读书人自己的事了。《唐摭言》有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终不为美”一语,正是左宗棠的心结所在。在左宗棠这样步入朝堂的高官们看来,若无进士学位,即使学富五车、拜相封侯,也算不上功德圆满,终究是一大缺憾,至少面子上不够风光。

        科举铸就的功名观念根深蒂固,并没有随着科举的废除而消逝,为功名所累的现象至今仍未绝迹,“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思维仍影响着现代人。前些年,有关部门曾对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上干部和中管企业领导人员共67万多人的学历、学位重新进行审核,并对15000多例误填、错填或虚填、假填的学历、学位进行纠正和规范。与此同时,归国人员的学历造假案例也开始增多,既有名牌大学的假文凭,也有冒牌大学的真文凭。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落马贪官,他们中有的高学历、高职称竟然是公款买来的。学历造假现象一度引起过舆论界的严厉批评,将之概括为“学历崇拜”“学历腐败”,并认为“假文凭案频发拷问中国的用人制度”。

        伪学历、假文凭现象的滋生,在观念形态上与“功名情结”一脉相承,更直接的原因还是用人导向。选拔人才,讲求“知识化”没错,但知识化不等于学历化。不论是人才成长的规律还是成功者的实践经验都说明,文凭与水平、学位与学识、学历与阅历并不构成正比。领导干部的选拔、公务员的考录、经理人的招聘,如果把学历列为硬杠杠,非研究生不用,就会倒逼某些人在学历上做手脚。正确的用人导向应该是看学历不唯学历,把目光聚焦到真才实学上,不拘一格降人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