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当选为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文化泉州拔节生长

    高建进 康成林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0日   01 版)

        6月,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感受了闽南文化的精彩;8月,在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泉州从众多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年底,泉州水下考古保护与研究中心将告成立……

     

        泉州,每个日子都有新鲜力量让文化拔节生长。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闽南文化:从“实验区”到“保护区”

     

        今年2月,文化部批准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此举距2007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走过了近6年时间。从“保护实验区”到“保护区”,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进入了新阶段。

     

        “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曾是唐宋元时期的国际性大都市、“东方第一大港”。如今,它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泉州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全市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有31处,其中泉州南音、提线木偶等四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目前,泉州拥有国家、省、市、县各级非遗项目565项。为了保护“非遗”,泉州构建起四级闽南文化保护网络,在大中专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培养“非遗”人才。同时利用传统民俗文化节日和各种有利契机,举办多届闽南文化节、国际南音大会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到社会

     

        12月15日晚,“追寻海丝史迹”文化进社区晚会在泉州丰泽区少林社区举行。“如今在我们社区,天天有歌声,周周有电影,月月有演出,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少林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纯真开心地对记者说。

     

        从城市到乡村,泉州细细编织了一张文化惠民之网:2011年以来,全市文化体育传媒经费达1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将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文艺精品创作量、人均公共图书拥有量等纳入各级政绩考核指标;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行政村“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均实现100%覆盖;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务工程,每年送万场戏、千场文艺培训辅导、百部数字电影、十个流动图书点下乡,全市全年各级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两万场以上。

     

        泉州市还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今年以来,全市社会力量举办文化活动2000多场。全市活跃着近700个业余文艺社团,集聚了两万多名业余文艺骨干。

     

    “东亚文化之都”:从海内到海外

     

        今年8月26日,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

     

        早在公元9世纪前后,泉州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关系已非常密切。丰富的贸易史料留存,印证了泉州在东亚文化圈中所发挥的交流中心作用。

     

        如今的泉州文化,“走出去”的力度更是空前。近年来,泉州先后组织130个文化团组2108人次,赴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3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仅泉州市木偶剧团,就21次赴日、7次赴韩演出交流。

     

        在收获“东亚文化之都”这张名片的同时,泉州也接下了新课题——如何借助文化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创新转型,推动长远发展?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表示:“‘东亚文化之都’是以国家名义评选出来,代表国家形象。相应地,我们要承担起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建设成就,传播中国文化艺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责任。”

     

        黄少萍说,目前,泉州已成立“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确立了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突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立足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为此,泉州将启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实施“全域文化资源提升联动方案”,并将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康成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