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基础科研能力连续两年全国第三

    创新合肥尽情释放

    李陈续 郭丽君 杨 君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20日   01 版)

        这里拥有一流的科研力量。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显示,安徽合肥的基础科研能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

     

        这里拥有先进的“创新工厂”。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集聚国内外尖端科技人才,吸引了英特尔、微软等知名企业在合肥建设研发中心。

     

        这里拥有成熟的创新机制。通过政策创新、金融创新和人才创新,合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的力量得以尽情释放。

     

        “创新的事业要用创新的理念去推动;打造创新高地,关键是要走新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对记者说,创新,已成为合肥协同发展的城市之魂。

     

    创新基因,铸就城市之魂

     

        因为有了创新的基因,合肥在创新驱动的道路上越跑越快。

     

        从领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到获批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拥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名片”。2013年12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等多个创新身份也在今年被赋予合肥。

     

        12月12日,凭借在语音领域的科技创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荣膺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如今,科大讯飞已占据中文语音技术市场七成以上份额,开发伙伴超过8000家,以讯飞为核心的中文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合肥,像科大讯飞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正不断涌现。合肥市科技局局长朱策告诉记者,今年合肥有8家企业入选科技部确认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而支撑这些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的,无疑是这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2008年至2012年,合肥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由2838件和1307件增长到15145件和9644件,增长4.3倍和6.4倍,年均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

     

        将创新基因融入经济发展的血脉,合肥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吴存荣介绍说,1—10月,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549.4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继续保持中部领先。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0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1%,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政策发力,优化创新环境

     

        在合肥,只要你有技术、想创业,那么政府就会尽力搭建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此,美亚光电董事长田明深有体会,在科研团队研制出第一台大米色选机后,如何获得足够资金实现产业化,成为田明的大难题。

     

        正是政府的帮扶使田明的难题迎刃而解。美亚光电入驻合肥民营科技企业园后,享受到了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迅速由一个原创小企业发展成年销售额6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1/3的龙头企业。

     

        朱策告诉记者,像美亚光电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得益于合肥的“一条龙”支持政策。“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朱策说,对于刚创业的大学生,合肥有专门的“创业苗圃”,创业团队可免费享受半年的计算机、水电等基础设施服务;进入公司组建阶段时,可进驻“创业空间”,享受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

     

        良好的创新软环境,使得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或“破土成长”或“慕名前来”。不到5天,就会有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合肥诞生。吴存荣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

     

    搭建平台,汇聚创新要素

     

        “这是智能玻璃,能根据环境温度对红外光透过率进行自动调控。”拿起一块看似普通的玻璃,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综合管理部主任王伟对记者说,目前这种玻璃已被应用到波音公司的飞机舷窗上。

     

        王伟告诉记者:“这只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实现产业化的诸多成果之一。”揭牌一年多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吸引了400名工程硕士,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共建23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形成了“技术创新丛林”,并搭建未来网络实验设施运管中心、量子通信南北干线运管中心等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成为中西部地区又一创新高地。

     

        “长期以来,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产业转化历来存在一个‘死亡之谷’。”王伟说,要想跨越这个深谷,必须搭建一个桥梁,让技术和人才无障碍传送。此外,先进技术研究院打破体制温床,无编制无预算,以更为灵活的股权转让和分红激励等方式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与潜能,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规范、便捷的通道。

     

        未来一两年,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多个研究院将破土动工。朱策告诉记者,依托这些研究院提供的平台,政府部门将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和公共服务,形成链条完整、环节健全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本报记者 李陈续 郭丽君 杨 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