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教育观察 Web2.0以来的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未曾有过的情景——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正当其时

    高 钢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16日   16 版)
    CFP

        青少年是中国网民的主流群体。在我国,30岁以下的互联网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4%。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置于为未来构建知识基础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他们是否拥有信息认知能力、使用能力、创造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命运。

     

        今天,国家需要在理性主导之下进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划设计——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在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个级次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环节。

     

        今天,影响信息传播形态与模式改变的三大技术已经显现: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4.64亿。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社会渗透率达到55%。在各种智能便携终端上运行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使人的多元社会需求不断延伸、得以满足。

     

        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它推进着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互联网已经把每个人都浸透在信息结成的社会关联之中,整个社会的运行已经被信息传播的强大作用维系。当信息的获取、传播、使用和创造已经成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必须从事的基础社会活动之际,信息能力就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基础社会活动能力之一。

     

        20世纪前叶,西方新闻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是基于传媒业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公众实现信息权利和维护自身权益可能面临的障碍,为提高公众的信息能力而生发的建设性思考。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应重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在中国社会特定的演进过程中,媒体信息传播长期以来具有强大的从上到下的单向传播的属性,社会公众在信息传播实践中长时间处于被动位置。在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就很难获得社会需求的前提。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变革和互联网的社会应用出现,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我国新闻传播学者从20世纪后期开始关注媒介素养教育。自那时以来,各界人士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表示了关注。

     

        然而,至今为止,中国仍然没有把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列入社会发展的运行设计。在国家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没有安排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程序。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信息总量的剧增,全球信息的互联,信息综合提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如何辨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程度的专业困惑。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工具和专业技术应用也千姿百态地创造出来。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工具,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实现自身的发展追求,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

     

        当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到社会运行的各种领域、各个时段,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之时,各种侵害公民权利、损伤公共利益、践踏伦理道德乃至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也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表现出前所未见的新特点、新形态。如何防范网络侵害、卫护自身安全,保护自身权益,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挑战。

     

        在经典的媒介素养的认知体系中,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面对大众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时需要具有的各项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质疑能力、对信息的评估能力、信息的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回应能力。

     

        这些认知至今仍然闪耀着它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光辉。在互联网时代,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和内涵正在突破原有认知的边界,涵括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Web2.0以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信息传播呈现出的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未曾有过的情景。

     

        首先,公民个体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开始普及,公民媒体的时代到来了。今天,任何手持一部互联网手机的网民,就拥有了进行公共信息传播的全程技术平台。公共信息的传播已经不是职业媒体的专业活动,而正在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过程。

     

        此外,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信息传播影响力的立体效应呈现。网络技术正在把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量开掘出来,这种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经由互联网连接形成的超越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急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今天在公民个人的微传播平台之上,已经完成着个人的信息集散,个人的公共对话,个人的社会关系经营。

     

        第三,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推进着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上超越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利用网络技术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

     

        互联网时代的公民媒介素养,应该包括:了解信息传播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工具,拥有促进自身发展和贡献社会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辨识能力、信息生产能力、信息传播能力。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环境中,媒介素养应该成为今天社会成员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基础社会活动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中国具有必要性、紧迫性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设计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环节,人们只是依靠自身的感知与体验进行信息活动,这种信息活动就难免呈现出盲目和无序,以至使公民个人和整个社会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不仅个人可能在信息活动中支付各种各样的代价,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信息应用场域也难免出现与理性目标相背离的综合症状。

     

        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国家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青少年是中国网民的主流群体。30岁以下的互联网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54%。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中大多数人置于人生的学习时期,置于人生成长的时期,置于为未来构建知识基础和工作能力的人生的重要阶段。

     

        一个国家的青少年是否拥有信息认知能力、使用能力、创造能力,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命运。

     

        今天,国家需要在理性主导之下进行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划设计。

     

        首先,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知晓媒介知识,信息知识、传播知识,帮助他们拥有获取信息、辨识信息、使用信息的基础能力。从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上看,高中中专技校文化水平以下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79.8%,其中中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47.5%。这个庞大的群体今天几乎被涵盖在国家基础教育的范围内。

     

        此外,需要在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个级次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环节。今天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专业教育的群体是构成未来社会中坚生产力的预备群体。这个群体不仅需要知晓信息传播的一般性知识,也需要知道信息传播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中的作用与方法,不仅需要知晓信息传播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技术与途径,也需要知晓公共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伦理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约束。

     

        从更广大的社会需求范围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覆盖全民,根据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群体获取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诠释信息、使用信息、交流信息和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需求,提供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设置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程序,提升整个民族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赢得来自全体人民的信息能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