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最美养路工

    “养路是个良心活儿”

    ——记北京市政路桥养护集团清水专养段段长高玉爱

    杨 君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14日   10 版)
    央广记者冯会玲(右二)和新华社记者齐中熙(右一)采访高玉爱。 本报记者冯蕾摄

        群山苍莽、黄叶遍地,暮秋时节,位于北京西郊的灵山美得像一幅画。对高玉爱而言,这些美景却加重了她的工作负担。

     

        见到高玉爱时,她正手拿扫把,跟姐妹们配合将路上的落叶装到袋子里运走。“昨天夜里刮风,叶子掉了不少,我们一早就过来了。”高玉爱笑着说。

     

        在北京公路养护系统,高玉爱所在的清水专养段海拔1000-1400米,在北京最高峰灵山脚下。山里的冬天十分寒冷,每年汛期清理水毁塌方、冬季除雪保通,成为高玉爱和她的“红色娘子军”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玉爱带领着她的35个姐妹们负责养护138.69公里公路、38座桥梁、270道涵洞。寒来暑往,高玉爱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像深山路上的铿锵玫瑰,守卫着道路通畅。

     

    “巾帼不能让须眉”

     

        2003年3月,35岁的高玉爱来到灵山脚下的清水专养段,成为这里的第八任段长。清水专养段前身是成立于1972年的清水女子道班,曾多次获得国家嘉奖。“清水段是全国文明道班,好传统不能在我这里断了。我是竞聘上岗的,不能让人看不起。”回忆起初来时的情形,高玉爱直言“心里没底”。

     

        为了尽快熟悉路况,高玉爱不管刮风下雨,每天至少徒步去两条路调查。几个月下来,高玉爱的调查笔记记了满满一大本,各条路的状况在她的脑子里“扎了根”。每天都要上路查看的习惯,高玉爱保持至今。遇到阴天下雨,高玉爱能很快将易塌方地点“调出来”,并及时安排人员重点巡查。姐妹们开玩笑说,高姐是段里的“活地图”。

     

        每年汛期,清理水毁塌方都是高玉爱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5月28日,109国道87公里处发生严重塌方,阻断道路。为尽快恢复交通,高玉爱带领姐妹们渴了就喝几口水,饿了啃几口干粮,奋战47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抢险任务。

     

        当记者问她每天穿这身衣服做着同样的工作会不会觉得枯燥,高玉爱笑言:“我们都很喜欢这身橙色工服。要没有这一抹橙色,公路该有多寂寞。”

     

    “道路养护要与时俱进”

     

        对于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高玉爱来说,如何跟上时代潮流,探索更现代的养护模式是不小的难题。

     

        “道路养护也要与时俱进。咱文化水平不高,就笨鸟先飞,多在工作中寻找改进的地方。”高玉爱有了新的努力方向,她上路调查路况的时间也更长了。她们养护的109国道及周边公路是晋煤运输的必经之路,大车、重车多,路窄,路上出现坑槽不及时修补就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并影响后续车辆通过。

     

        高玉爱大胆提出了在她们所管养的路段实行“24小时修复”制:只要发现路面有坑槽,不管多大,也不管是黑夜还是白天,她们都在24小时内保障公路畅通。对于这个“创意”,高玉爱有自己的理由:“现在我们养护机械增多了,工人素质也提高了,我们尝试过多次之后发现,24小时解决问题并不难。”如今,这项制度已在北京市政路桥养护集团全面推开。

     

        在高玉爱的不断探索下,边坡硬化、路肩建线、垂直绿化等颇具特色的养护模式在清水专养段慢慢成熟起来。这些新模式,也让她们养护的路段边坡结实耐用,绿化样式增多,路域环境舒适顺畅,成了司机眼中公认的“最美公路”。

     

    “把工作干好,我们就放心了”

     

        为方便过往车辆,北京市于2010年决定在十个郊区县建立免费公路服务站,清水镇就是其中之一。

     

        出门在外,遇到些跌打损伤是常事。为了应付常见外伤,高玉爱就自学了外伤护理的基础知识。在专养段附近住的刘大叔,不小心在路上把腿碰破了,高玉爱立即拿出小药箱为他清理伤口、上药,进行了简单的止血处理才让他离开。清水公路服务站成立三年来,累计接待人员2974人,经常从此路过的行人都知道这儿有个“温暖小站”。

     

        说起高玉爱,清水段的员工们都觉得“她像自己的大姐姐一样”:每位员工的家庭情况她都很清楚,谁家遇到困难她都会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员工遇到生活烦恼,都喜欢向她倾诉。对行人和员工都关怀备至的高玉爱,对家人却觉得亏欠不少。

     

        汛期、冬防期,高玉爱常常住在养护段,偶尔天气好,高玉爱也是晚上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就返回。十年来,她的工作本上没有周末,更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她至少有340天在上班。

     

        2003年的时候,儿子才12岁,正是依恋母亲,需要母亲关心的年龄,可是高玉爱还是狠心地把他丢给了丈夫,这一丢就是十年。

     

        2012年冬天,父亲病故,高玉爱都没来得及见老人最后一面。父亲生前常对女儿说:“你的工作责任性很大,用心把路养好,把工作干好,我们就放心了。”这句话一直是高玉爱涌动着的工作动力。(本报记者 杨 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