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后续报道

    最大限度地解除思想上的禁锢

    唐湘岳 龙 军 禹爱华 徐虹雨 周彩丽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12日   03 版)

        12月11日,本报推出长篇通讯《春天的脚步深深浅浅》,继续关注沈家父子追梦故事的同时,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观念进行披露,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沈昌健父子俩在没有技术、没有先进设备、没有资金的困难情况下,深入田间地头,年复一年,不畏艰辛,克服困难,潜心钻研超级杂交油菜,这种坚毅执着、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值得赞赏和敬佩。”湖南省科技厅厅长彭国甫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既要发挥国家团队的作用,也要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官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民间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是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不仅能为国家提供自主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人才,而且能提升社会创新素质,夯实国家创新基础。从沈昌健一家两代人的科研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是一个庞大的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他们凭着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自主选题,自筹经费,自由探索,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知疲倦、生生不息地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与创新、创业活动,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进步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研究不问出身,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从事创新活动,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与呵护。”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楚琼湘说:“沈氏父子的故事令人敬佩、让人感动,更发人深省!诚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所言,‘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当然可以搞科研,利用他们的经验进行科研,应当鼓励支持,也应该宣传’。但现实是,农民搞科研不仅得不到鼓励支持,还遭到社会舆论质疑、政府政策限制、科研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与阻力。农民搞科研,怎么就这么难?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有一部分人对农民还存在着偏见,认为‘农民就是种田的,不可能搞出发明,搞科研是不务正业,是歪门邪道!’说穿了这就是思想固执、认识僵化。再说得严重点,这是‘门户之见’,封建思想余毒作祟。在今天的中国,沈氏父子的遭遇绝不是一个个体现象。像沈氏父子这样遭遇到‘门户之见’的事件和现象还有很多。就拿我们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我们的教师在申报科研课题的时候,因为不是本科院校,会被‘低看一等’,我们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因为不是‘985’、‘211’,而被排除在某些事业单位招聘的大门之外。这些‘门户之见’不仅严重伤害到了劳动者的尊严,也极大地影响了劳动者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

        常德市讲师团副主任周军说:“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激发全民的活力。活力的源泉就是最大限度地解除思想上的禁锢。”他认为,农民成为科学家,是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在思想上冲破原有的禁锢,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的能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去深入思考、奋斗。对于农民是否该搞科研,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值得探讨。农民科研,彰显的是一种精神。农民不很具备科研的实力,但是这并不妨碍农民去搞科研。我们实现中国梦,其实就是要凝聚一种向上的精神,让正能量做最大限度的释放。一个成功的发明背后,隐藏着的是无数次的失败。农民科研,我们看重的是它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力量,是不断向上攀登、挑战自我的力量,而不是科研本身的结果。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在古代,这是神话,是梦想,但是现在不都实现了吗?我们现在既要有一大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也要有一些踮起脚尖、抬头望远的人。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本报记者 唐湘岳 龙 军 光明网记者 禹爱华 本报通讯员 徐虹雨 周彩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