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刘艳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滋养儿童的敏感精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1日 14版)

        教育者要懂得自律和节制,避免在错误的时机进入儿童的成长世界,粗暴地改变儿童认识事实的方式。

     

        帕斯卡尔曾对人的两种精神作了区分:几何精神和敏感精神。对于人们而言,几何学的逻辑推论原则化繁为简,但却远离日常应用。敏感精神,以心灵的直觉感知事物,其洞察原则淋漓在日常生活之中。前者指向人的理智化,后者重视人的心灵体验和洞察力。有的人只认可符合逻辑的事物,而有的人迷恋直觉,我们说只有二者统一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好的教育谋求的当是个体几何精神和敏感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完整统和,但就个体心智发展而言,不同的人生阶段侧重点不同。按照怀特海的说法,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浪漫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的程序支配。个体直接认识事实,只是偶尔对事实做系统的分析。从接触单纯的生活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属于这样一种生活体验所带来的兴奋。这刚好契合帕斯卡尔说的敏感精神。换言之,在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心灵充满着浪漫气息,教育应契合儿童的心智特点,建基于孩子体验性的学习之上,尽可能地给儿童提供条件使其通过自己的感知来认识世界,滋养其对美善事物的敏感精神。

     

        但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的教育常以几何精神的培养为第一要务,过早地催压着儿童进入理智化阶段。数学锻炼计算推演能力理所当然,而语文分析段落大意抽绎主题思想的技术化学习让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钝化。另外,我们对应试能力的过度关注,对考分和名次的重视,对孩子的“数字化”的衡量标准,把孩子日益绑缚在应试生活之中,让孩子的成长过程越来越抽象,越来越“骨感”,从而缺失了儿童世界本有的悠缓舒展、细腻敏感。

     

        提供条件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是滋养儿童敏感精神的基础性渠道。但在儿童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育时机。比如,面对端详把玩叶子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反应?是看见孩子对叶子的好奇,立刻蹲下来耐心地给孩子讲解叶子的形状和触感以及作用等等,还是站在不远处,给孩子以关切的目光?是前者更科学还是后者更合理?也许,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位置在哪里。目前的教育所认可的是可见的偏于几何精神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孩子自身与世界交往时,建基于自我感知来认识世界的不可替代性。幼年时期,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是浪漫的、混沌的、无目的的。教育者可以提供条件,鼓励其探索世界,但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心智,给予其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不能以过度教育的方式,剥夺其对世界的自我感知和认识。换言之,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懂得自律和节制,要能够充分认识和尊重儿童的心智特点,从而避免在错误的时机进入儿童的成长世界,粗暴地改变儿童认识事实的方式。因此,在儿童心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律,允许其缓慢而自然地生长,跟随自己的节拍充分活在与世界的交往之中,经由对其敏感精神的培植和滋养,以符合自身心智阶段的方式健康成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