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3年,是改变我命运的3年。这3年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投影仪,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参加英语竞赛……毫不夸张地说,改变我命运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这些可爱的老师。”12月2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10周年暨“西望”基金启动仪式上,谈及支教研究生们对自己的帮助,如今已考上大学的赵英英几度哽咽。
10年,西部5省,90多万元爱心善款,8000余名学生受益,117名研究生志愿接力,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默默托举着山村孩子上学的梦想。
从80后到90后的精神传递
“索玛花开,映红了一张张年轻坚定的面庞。雏鹰飞翔,他们为远乡僻壤的孩子点上智慧的烛光。繁华喧嚣的城市,他们离开了。艰苦贫瘠的山区,他们到来了。正青春,去支教。”这是哈工大2013级硕士研究生李声勇拍摄的支教纪录片《青春的选择》中的话。该片真实记录了学校5名队员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支教,深入山区开展公益助学活动的点点滴滴。
虽已过去10年,但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振峰总会怀念那一年的支教生活。“毕业后,队员们常在一起讨论,应该再做点什么。后来,在第三届支教团胡君的建议之下,我们在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西望’基金,寓意‘西部的希望’,用于学校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发展和志愿者奖励支持,首批已募集10万元。”王振峰说。
第八届支教团成员杨云峰去宁蒗县支教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现在,每次回家,家乡的老师总会很期盼地问:‘明年你们哈工大支教团还会来吗?’”
随着支教队员的更新,支教团主力逐渐由80后变成了90后。“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一定秉承学校的精神,传递好接力棒。我会努力,争取成为哈工大支教团下一个10年中的一员。”航天学院一名90后新生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在坚持与放弃中博弈
陈苏是哈工大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队长,也是我国首位博士生支教志愿者。对于他去支教,身边的许多同学不解:“放着好好的博士不念,去做什么志愿者?”志愿者选拔面试时,陈苏向评委谈了自己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谈了自己博士课题的进展。“我愿意用一年的时间,去圆一个儿时的梦想,去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他的一席话打动了评委。
选择支教,是在人生节点上进行“坚持”与“放弃”的博弈。而他们的选择和坚持,成为一场爱的接力。大学期间一直在团委担任学生干部的李欣然、马楠坦言,她们受到当时校团委书记陈苏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四那年放弃了出国、保研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支教。
“当我听说你们放弃了年薪十几万元的工作而去支教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感动;当我看到你们带病坚持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是多么感动……现在我也是一名大学生了,我也会像你们关心我那样关心其他的孩子。”赵英英的话代表了很多受教学生的心声。
由传授知识到点燃梦想
“第一次上英语课,我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没有人写。后来我了解到,他们中很多人想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挣钱。”曾在四川南溪三中教英语课的李欣然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播知识,更要让他们对未来有梦想”。
2007年12月25日,山西省浮山县寨圪塔中学的孩子们收到了让他们惊喜不已的礼物——哈工大第五届浮山支教团爱心图书馆成立了。房间虽然不大,但书架上各类书籍摆放得很整齐。图书馆筹备人、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朱宝峰说,他永远忘不了学生们走进图书馆时的惊喜。
10年来,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动员学校及社会力量,共为家庭贫困学生募集善款90多万元,发放“爱心文具”2万余套,捐助新桌椅120套,修建了3个“爱心图书馆”、1个水泥操场、1座饮水井,还有一所希望小学在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树权说:“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号召,青年学子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青春梦与中国梦共振,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正能量。哈工大的育人传统和文化始终围绕着‘爱国、求是、团结、奋进’,哈工大人的梦想始终围绕着国家的发展,坚持自身发展与社会担当并重,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本报记者 孙明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