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不久前在布鲁塞尔启动。不同于第一轮谈判的是,欧美之间有关“文化例外”的争议似乎不再是双方争执焦点,换句话说,美国人让步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法国人抛出了“文化例外”的概念,要求不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的谈判科目内,而是“文化例外”,单谈单议,以保护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法国人提出“文化例外”,就是针对美国文化无孔不入、商业性强、占领大量市场这个现象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字,现在全世界85%的电影院票房收入来自好莱坞的电影。面对这个被垄断的文化市场,面对可能随之而来的文化贫困风险,法国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所意识,有所反应。
法国人刚提出“文化例外”的时候,其他欧洲国家或者不知法国所云,没弄懂法国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敢随便跟进;或者对法国人针对美国人的“抗争”作壁上观,看热闹,甚至等着看笑话。到后来法国人没完没了地跟美国人纠缠这事儿时,还曾遭到过风言风语。
但最终,事关欧洲整体利益的“文化例外”让法国人和其他欧洲国家人尝到了甜头。最大的证据就是在今年6月底正式启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中,法国强烈要求将电影及数字媒体排除在谈判项目之外,否则将动用否决权阻拦谈判进行。最终,有16个欧盟国家表示支持,“文化例外”终于从“法国的”变成了“欧洲的”。
法国人在解释自己的强硬“文化例外”立场时说,欧洲影院有60%的内容为美国电影,而在美国电影市场,欧洲电影仅占3%~6%。若欧洲进一步向美国开放文化和影音市场,欧洲自己的文化产业将面临生存危机。法国担心,由于数字和互联网服务渐趋流行,而美国科技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不平衡只会继续加剧。
正是由于十多年来“文化例外”政策在欧盟、在世界贸易组织范围内的推行,欧洲国家得以有理有据地对剧院或电影院实施补贴,让他们上演、放映不如好莱坞作品赚钱、但对民族文化而言不可缺少的作品;对广播、电影或音乐作品的语言或来源国家,实施配额制;对创制民族文化品牌给予资金支持;对文化捐赠给予税收优惠;制定法律和法规,保护历史古迹或防止文化遗产流出,等等。
“文化例外”对欧洲而言有着可观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譬如,2012年法国影视业净增值为162亿欧元,而同期汽车工业的净增值仅为186亿欧元,制药和服装业净增值均只有53亿欧元。影视业占法国GDP的0.8%,为法国创造了34万个就业机会,占全国从业总人口的1.3%。其中电影所占比重最大,法国每年生产约200部电影,为欧洲之最,产值为61亿欧元。
“‘文化例外’对美国人来说根本就不是个大的问题!”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女士不容置疑地这样说。现在,欧盟进一步提高了对美国的“文化例外”要价,要求排除在自由贸易谈判之外的不应局限于视听领域,还应从传统文化领域扩展到数字领域、新媒体等。
如果法国人、欧洲人想着把“云计算”“电子图书”等等都装入“文化例外”这个“筐”,美国人还会不当回事儿吗?
(本报布鲁塞尔12月4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