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户口愈来愈成为社会新闻关注的热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在其研究课题“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北京考生考入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另外,北京户口还与买房、购车、享受医疗保险等密切相关。
11月24日,随着近112万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走出考场,新一年毕业季全面展开。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找工作是最焦灼的话题。而什么是好工作?博士张炘炀的回答说出了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心声:“能够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
户口有多热?有评论指出,毕业生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在“找户口”。实际情况如何,记者采访了身在其中的当事人。
户口,意味着被认可
在网络上,有这样一个网站——北京户口网,汇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办户口的种种新闻和便捷手段。创办者把创办初衷用红字滚动在首页“希望有一天,户口不再是北漂的梦想”。
北京户口网还整合了2012年解决应届毕业生户口最多的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以提供609个户口指标而名列榜首。
不少人认为,户口意味着身份和认同感,尤其是北京、上海的户口更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稀缺资源。它背后有各种便利以及可能惠及下一代的高考红利。
小刘是中国传媒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她坦言,自己的工作目标是“稳定第一”。“本科毕业时我没有想过就业,因为本科生留京指标很少,没有指标就没有户口。为了有户口,我继续读研究生。”对于户口带来的好处,她认为:“户口意味着在这个城市扎根,不再漂着。”
大四学生小魏11月24日刚走出国家公务员的考场,第二天就进入了中海油招考的考场。“只要是提供户口的工作,我都愿意试。对我来说,户口更多的是一种慰藉,告诉父母,我在这个城市过的不错,是被认可的。”
选择薪酬、前景和户口的纠结
“户口追逐”热闹的舆论背后,是毕业生对于职业发展日趋冷静的思考。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化深告诉记者:“近年来回各省市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留京人数每年都有下降。我带了四个研究生,一个打算去天津,一个去重庆,一个去青岛,还有一个就业意向还没有落实。”王化深认为,这是更理性的选择,“从发展层面讲,北京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拿森林打比方,在密林里,空间有限,每一棵树都长得一样。但是在空间大的草地或山坡,树都是各有特色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走出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在北京大学大四学生刘欣悦的心目中,“户口、职业前景和薪酬”的排比顺序是这样的:薪酬大于职业前景,户口排在最后。“我认为初入社会,需要一些原始积累,等到有了一定的个人能力后,才会更多地考虑职业前景。”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吴俊超目前正在北京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实习,对于户口,他显得有几分淡然。“如果让我排列户口、就业前景和薪酬的话,我的选择是就业前景第一,户口第二,薪酬最后。对于户口,有的话当然更好,没有也不强求。”
就业,需要更新的是观念
年轻的毕业生承载着城市的未来,城市如何接纳他们,让他们无忧生活,值得每个人思索。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各区县主要统计数据,2012年北京暂住人口为784.2万人,比2011年减少41.6万人,这是北京暂住人口连续第二年减少。
城市,如何以更包容的心态迎接毕业生?毕业生如何以更理性的心态选择职业?
王化深认为,就业的焦灼在于不平衡。“特大城市作为人才聚集地,人口的宏观控制是可以理解的,全都留下来肯定不现实。我认为,上海和深圳实施的积分制可以借鉴。这种量化让学生看到希望和公平,因为它相当于给毕业生一个承诺:六到七年,一定能转成常住户口,在这个时间里,户口给下一代带来的制约相对较少。”
长期从事招生指导工作,王化深发现,就业市场上,人才、岗位的不对接更多来自观念。“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看初薪,不要看工资,最重要的是问问自己,你是什么?你要什么?你能做什么?”
日前,民建北京市委也提出建议,根据分数每年解决一定数量的非户籍人口“迁入”,以此取代目前将户籍指标分配到“特定单位”的做法。
实际上,北京市目前实行的工作居住证制度已经涵盖了户籍的大部分功能,包括买车、买房、入学等。持有工作居住证甚至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参与北京市居民养老保险。(本报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