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4日 星期三

    侨界风采

    万立骏:回国创业 砥砺奉献

    作者:龚 亮 靳 昊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4日 04版)

        “侨联工作中‘两个拓展’指明了新时期侨联工作的努力方向:一是海外人才归国后如何发挥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二是如何与广大海外侨胞联络感情,引导和帮助他们回国创新创业,或在当地发挥作用。”12月2日下午,在第九次侨代会中直机关代表团讨论现场,作为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万立骏已经投入了这个新角色。他的发言得到在座许多侨联老领导的认同。

        作为全国侨界“十杰”之一的万立骏,现场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创业经历,畅谈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回国发展的感受。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工作。但万立骏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还差得很远。于是,他考回母校大连理工大学读研,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硕士学位。

        1992年,35岁的万立骏,已经投身科研事业多年,但他仍想着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当时出国的机会很少,对国外的了解也少,出国是为了增长见识、深造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因此他选择了去日本东北大学留学。

        日本的许多科研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那时候,万立骏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水平确实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新兴科学领域。万立骏在国内学习的是材料专业,到日本学习材料化学专业。为了有更多时间系统学习基础理论和进行科研,他选择了攻读课程博士。留学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求学的艰辛,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始终激励着他,学习与研究的乐趣占据了万立骏的内心。经过3年苦读,1996年3月,万立骏获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

        在日本工作几年以后,正当万立骏寻找学成归国发展机会时,1998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百人计划’给海外学子提供了很好的回国效力机会,搭建了一个‘圆梦’的平台,该计划有包括科研设备、经费等的支持,还可以自己成立一个课题组,利用在国外所学,在国内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回国来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后,在实验室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万立骏很快建起了自己的研究小组,投入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研究。回国,只是新事业的开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提高中国在电化学和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水平贡献力量,使中国科学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席之地。有志者事竟成。万立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骄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百人计划”结题时,被中国科学院评为“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在国际学术界,他被邀请担任多家化学和材料领域顶尖学术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的“Fellow”等。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引用超过1万次。2009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开展专业研究的同时,他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2004年2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后,带领全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为化学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万立骏多次被选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被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党的十八大上,万立骏当选中央候补委员。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干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也走到了世界前沿。这与党和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密不可分。”作为此次侨代会代表的万立骏说,广大侨界精英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将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凝聚侨心侨力,为侨联组织工作建言献策,团结更多侨界人士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本报记者 龚 亮 靳 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