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青川县关庄镇及周边1.2万多群众的心里,没有谁比邮递员何先伦的名头更响亮,妇孺老少都亲切地称他为“伦娃子”。
群众离不了的邮递员
45岁的何先伦是青川县关庄邮政支局的一名封发投递员,兼任仅5位员工的关庄邮政支局局长,被群众称为“支局长邮递员”。
何先伦的投递区地处川北山区,山高谷深,居住分散。虽说地方不大,但4个乡镇地处于不同方向且路途狭窄遥远,他平均每天都要跑50多公里路才能将邮件送完。何先伦给自己定下规矩,当天的邮件必须当天送完,“邮政小包必须交到收件人手上”。
2008年汶川地震让关庄镇的群众意识到生活中离不开何先伦。
地震来袭时,何先伦正像往常一样在封发室分发邮件。一阵地动山摇后,何先伦的第一反应是:保护邮件。
一会儿,他抱着一大堆东西回来,哽咽着说:“封发室倒了,有些包裹我实在是挖不出来了,不过还好,我挖到了这些……”他血迹斑斑的手中捧着支局的业务章戳、柜员名章和一大包还未投递出的二代身份证。
何先伦的老家就在关庄镇的东河口村,地震时整个村庄被两座大山掩埋。他失去了父亲、哥嫂、侄儿等9名直系亲人。
震后,何先伦一直强忍着悲痛,没日没夜地投入到抗震抢险的第一线,再也没有提过他的家人,可每到晚上,他便找一个人少的角落,倒头大哭。
2008年5月16日,他不顾部队官兵的阻拦,冲进摇摇欲坠的金库,为支局抢救出了20多万元储蓄资金和许多设备及器材。他又徒步二十多公里,背负着近四十斤的报纸和粮食,在第一时间给成为孤岛的石坝乡的乡亲们送去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希望和关怀。
地震后,乡亲们住在临时安置点,邮政储蓄业务尚未恢复,救命钱和补助款无处存放,何先伦急在心里。他给乡亲们写字据,承担着风险将20多万元现金保存在身边,直到妥善把乡亲们的每一分钱存到银行。
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日子里,一个货车集装箱成了何先伦的封发站点。集装箱里没有通电,正是夏天,温度最高时在四五十摄氏度,令人难以呼吸。为了防止中暑,何先伦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分发邮件和报刊,9点左右太阳出来时,他就骑上摩托车走村串户开始投递。何先伦的手臂和背部晒脱了皮,整个夏天都没好转,他却没有一句怨言,他说:“我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为邮政争光,为人民服务。”
家喻户晓的“小灵通”
何先伦喜欢把邮政职工的制服笔挺地穿在身上。走在关庄镇的街道和乡村,乡亲们都会与何先伦招呼寒暄,他可是关庄及周边乡镇的“小灵通”,遇到困难,老百姓们也总喜欢请他帮忙。
在关庄镇派出所的墙上,何先伦的照片贴在橱窗里,他是所里的义务监督员,利用每天走街串户投递之便,劝阻进入网吧、下河洗澡的中小学生,学校和家长都颇为感激。关庄林业站委托他担任义务护林员,借助他每天投递都需经过一些偏僻山林的优势,有效地阻止并举报了许多不法盗林者;交通检查队又委托他出任场镇交通协管员,帮助交警队处理了许多疑难问题。
一次,何先伦看到3个年轻人把一辆摩托车往偏僻的小巷里推,顿时引起了警觉,他迅速与镇治安联防队联系。偷车贼有所警觉,趁着夜色逃跑,何先伦和联防队员追了十多公里,花了一个通宵将偷车贼擒获。
在灾后重建的艰苦岁月里,何先伦帮助当地政府和百姓疏通、解决了许多难题。关庄镇政府在灾后重建中,项目实施阻力重重,难以打开局面,考虑到何先伦人缘好、威信高,便请他协助开展灾后重建和拆迁工作。何先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耐心地做百姓的思想工作,推动了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事后,在邮政部门的支持下,关庄镇聘任他为沙坝社社长,将场镇中心被认为“最难缠”的200多个村民交给他。何先伦用公开公正的办法,取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期完成了场镇中心的房屋拆除、改建和用地划分等繁重任务。参与当地援建的浙江省绍兴指挥部多次提出要奖励他,但都被何先伦以“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为由婉拒了。
三个女儿的爹
当人们问何先伦有多少个孩子时,他就伸出3个指头。其实,他只有一个女儿。多出来的两个女儿,是“5·12”地震中被埋葬在东河口的何先伦的哥哥和弟弟的遗孤,她们当时在外读书,躲过了东河口村的灭顶之灾。
地震后,三个“女儿”就和何先伦一起生活。他的两个侄女拒绝了浙江援建、北京红十字会及众多人的帮助和领养要求,坚持要跟何先伦在一起。在她们心中,三叔是最善良的人。
何先伦收入不高,为补贴家用,他的妻子不得不在一家餐馆做切菜工,以微薄的收入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他白天忙投递,空余时间便为三个女儿洗衣做饭。
他将侄女视如己出。如今,何先伦的三个女儿已经全部进入高中,生活费、学杂费成了不小的负担,压在何先伦肩上的经济压力更加沉重。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她们完成大学学业,好好就业!”
有空的时候,何先伦会回到生他养他的东河口村。尽管村庄已经被山体掩埋,但他熟悉这里的一切,他会向游客讲述那场改变了太多人命运的地震。如今,东河口村的乱石堆里,已是草木繁盛。他说,他喜欢这里的绿色,绿色代表生机,代表希望。(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