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见证了人类进步的历程,但金属材料的强度与韧性、导电性和热稳定性,却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如何让金属材料兼具超高硬度和热稳定性?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院士卢柯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金属纳米层片结构兼具超高硬度和热稳定性。
今年10月1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一重大发现,称赞这一成果“非同寻常”。面对溢美之词,卢柯表现得非常冷静,他说:“我从来不为荣誉而战。”
翻开卢柯的简历,记者发现,他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选择研究纳米金属纯属巧合。”卢柯告诉记者,1990年,他完成博士答辩等待分配工作,其间参加了一次纳米材料研讨会,从此与纳米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的研究是打表面就可以做成纳米。表面纳米化国外的同行不认同,认为没有任何新意和价值,自己的学生也都不支持,当时真是四面楚歌。”卢柯回忆道,“从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就我们一个科研小组做这项纳米研究。只有3个学生和我坚持到了最后。”
2000年,卢柯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论文,纳米材料“鼻祖”葛莱特认为这项工作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2004年,《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课题组的最新成果,评审人称赞他“再次用极为漂亮的实验结果演示,通过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设计可以从本质上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此后10年,卢柯及其合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在《科学》杂志发表的就有8篇。
如今,卢柯的纳米材料研究小组成为世界同行公认的重要研究小组之一,被德国马普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确立为马普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卢柯也成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唯一的中国籍委员。
“在卢老师的时间表里,每周一上午都是小组会时间。”金属所博士生阎丰凯说,“小组会完全开放,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提出质疑,甚至争论得不可开交,许多灵感的火花就是在一场场辩论中迸发出来的。”
金属所博士生刘小春是金属纳米层片结构发现的参与者之一。他说:“金属纳米层片结构早在2011年12月就发现了。当时,我很着急出成果,想马上对外发表。卢柯老师得知后,挤出时间,带着我们讨论了两个小时。后来,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补充完善,经过充分论证后才对外发表。”
采访结束时,卢柯对记者说:“搞科研就像在海滩上寻宝,如果你只满足于捡随处可见的贝壳,那你一辈子也挖不到珍珠。”(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