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三十五年亲历巨变

    三张照片,两番景象

    马立昆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2日   05 版)
    《冲天浓烟》:曾经的首钢炉火熊熊。马立昆摄
    《石景山之夜》:摄于上世纪80年代。马立昆摄
    《钢城无烟》:如今的首钢绿意盎然。

        我叫马立昆,今年八十岁,是首钢一位从工人成长起来的摄影师。我这一辈子,通过镜头记录了北京传统重工业基地——石景山区环境的变化。

     

    曾经的冲天浓烟

     

        上个世纪50年代,我日夜奔走在十里钢城,穿街走巷,拍下了一张又一张“浓烟滚滚”的照片。有人看了照片后,写了一首歌谣:“香山的红叶,植物园的花,美不过石景山冲天浓烟五彩霞……”在当时,只有高炉冒烟,才是工业化的象征,才是首都经济红红火火的标志。

     

        犹记得1971年,广交会上要办一个工业学大庆展览,需要一张企业的全景照片。那时在我的观念里,只有冲天浓烟才最能体现出石景山“风景这边独好”,于是有了《冲天浓烟》这个作品,它在当时获得了很多好评。

     

    光影叠加巧藏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征程。当时北京市搞摄影展,我照例送上了一张五彩浓烟的照片。没想到一位审稿专家提出:“这烟冒得呼呼的,不是给咱首都脸上抹黑吗?”当时,我心里那叫一个委屈啊!这么多年来,我压根就没拍过不冒烟的照片。当时的石景山哪有不冒烟的地儿啊?

     

        1985年,不少大单位选择在石景山购房作为职工宿舍。可没想到,很多人一听是建在石景山,都不愿意来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石景山人才真正意识到石景山的形象该变变了。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怎么才能尽快展现出石景山的“新”形象呢?我想出了招儿——藏烟:一是在摄影时机上多选金秋十月,那时西北风刚起,吹散了烟尘,站在西山八大处往东一看,嘿,视野辽阔,令人心旷神怡。二是考虑到白天烟尘多,那咱就多拍夜景,借夜色把烟尘掩盖起来。

     

        有一张题为《石景山之夜》的照片,是我精心设计的“藏烟”之作。只见夜幕中铁水奔流,钢花四溅,虽然还看不到月亮的笑脸,群星的眨眼,仍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张“精心藏烟”的艺术照片不仅得到了很多赞许,还被中央电视台用作新闻背景照片。

     

        说句实话,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的环境治理不如现在,石景山的夜景更没有今天这么漂亮,为了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当时的摄影师们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亮,重叠在一张底片上。画面上的每条铁路,我都亲自走过。每座高炉的出铁时间,我们都了如指掌。甚至,哪里有水蒸气泄漏,有可能造成画面亮度增大,都一一记在心上……后来,总有人问我,你拍摄这张照片时心里在想什么?我的回答是:“选好角度,支好三脚架,坐在山坡上,静静地等待,看着北京的夜色,首钢真美!石景山真美!”

     

    但见钢城续文脉

     

        随着首钢搬迁调整和京西八大厂陆续被关停转型,石景山人始终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间,全区共计投入了28.04亿元,完成了235个环境治理项目,减排二氧化硫4.79万吨,占全市减排总量的六成以上。此外,京西最大的供热项目——西北热电中心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面完工,投入使用。投产后每年将替代燃煤550万吨,有效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

     

        2011年1月13日上午,首钢石景山主流程隆重举行了停产仪式,十里钢城再看不到奔流的铁水、飞溅的钢花。这一天标志着具有92年历史的首钢进入了全新的转型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石景山区坚持产业“高端化、服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理念,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新型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如今,我虽然退休在家,仍然关心着首都特别是石景山的发展。我的徒弟杜雷拍摄的《钢城无烟》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如今,无论是漫步在石景山区的街头,还是走进居民小区,映入眼帘最多的肯定是花、是树、是绿草。“钢铁巨人华丽转身,动漫新城重装亮相”,徒弟杜雷告诉我,昔日的钢城已经成为工业文明与文化创意融合的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石景山人用青山绿水印制了一张都市“新名片”,北京的传统重工业区正快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新城区。(北京市石景山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师 马立昆)

     

        (本报记者董城 本报通讯员王铁峰、杜雷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