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升之前更多的是以报告文学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其中,他的《只有一个孩子》《21世纪,巨龙靠什么腾飞》两篇报告文学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客串”创作小说还是这几年的事,先后发表了《红包》《介入》和《身不由己》三部中篇。如果说前两篇在小说文本的架构与情节延展的铺排上,多少还有一些青涩或者说是粗糙,但《身不由己》就显得比较成熟了,故事的讲述温婉圆润,叙述语言流畅自如,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自信。《身不由己》原发在《芳草》的第5期上,随后相继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转载。
市场经济的潮起潮落,在我国催生出了庞大的证券市场。多年来,这个市场上演绎出的波澜壮阔和诡异多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不由己》就是由这个市场的异象引发开来的。作品真实地描写出在这个异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百态,颇让人玩味。家乡的企业也想在证券市场上分一勺羹,两家企业通过资本重组意欲包装上市圈钱,而上市必须要打通“证监会”的关节。黄老板只能找到在京城的“我”帮忙。而偌大的京城,渺小的“我”要与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证监会”官员接上头,比登天还难。万般无奈中,导师高教授好心地把“我”引荐给了自己的儿子高兴和王进财等人。“我”原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和“证监会”接上头,最起码可以给黄老板一个交代,也算是对家乡建设的一点点贡献。岂料高兴、王进财诈骗集团案发,一切犹如竹篮打水、镜中望月。焦虑不安的“我”,依然没有在家乡人面前卸下外表风光的面具,继续“身不由己”地以在“京城能够办事”的形象存留在父老乡亲们的心目中。
作品营造的故事氛围颇能引人沉思:一个小地方出来的青年人,以骄人的学业和艰难的打拼,闯荡进入京城,这最多仅仅是有了一个台阶,不值得什么炫耀。但家乡父老认定他拥有着无限的风光,是个“大人物”。出于虚荣心,“我”也从未去点破。身处京城的“我”,“身不由己”地陷入到那种“炫耀”的怪圈中,留下的就是自欺欺人了。作品中诈骗分子的行骗手段实在算不上高明,但为何屡屡在高智商的“我”面前得逞呢?说白了还是人性深处的利害观念在隐隐作怪。《身不由己》描摹了在此种人性裂变下“我”的见惯不惊,写出了已经变异了的人情世故,以淡淡诙谐和冷幽默的口吻道出一种让人悲催、但又无法言说清楚的疼痛和苦涩。这是作品呈现出的一种经过作者深度考量后的社会真实。
联系起来看,杨晓升的几篇小说都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观察得比较细腻,尤其是对人性本质的五味杂陈体味得颇为到位。阅读《身不由己》,最令我感慨的是作者笔下的“我”和父母情感的波澜起伏。“我”的困惑无处可诉,无人知晓,而父母在家乡也屡屡遭遇悲喜交加。这些入木三分的刻画,为作品增色不少。作品还用讥讽语调描写了企业资产重组包装上市的公关努力,描写了高教授原本的善意却让“我”被诈骗集团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细节,这些都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身不由己》可以视为作者多年来艺术实践的一次突破性飞跃。在喧嚣浮躁的社会生活中,他依然保持着一种理性而又冷静的思考,这是值得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