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爱与生命的礼赞

    ——评长篇纪实散文《弟弟最后的日子》

    王 干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19日   14 版)

        周国忠的长篇纪实散文《弟弟最后的日子》(作家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是近年来一篇关于生命、大爱、亲情的优秀之作。作家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追述了弟弟周家忠患上癌症最后的时光,书写了一曲关于生命和爱的辉煌篇章。

        人有生老病死,自古而然。如何对待生老病死,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而回族女作家马金莲在中篇小说《长河》中写道:“村庄里的人,以一种宁静大美的心态迎接着死亡。”又说:“死亡是洁净的,崇高的。”史铁生把死亡看作一个节日,马金莲认为死亡是一种“大美”,洁净而崇高。一般我们把死亡的崇高和牺牲联系在一起,似乎没有宏大叙事的背景公务牺牲,平民百姓的正常死亡就是平淡的、无价值的。周国忠的弟弟周家忠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在年方四十的时候患上了癌症,生命以倒计时的方式开始了。然而,这倒计时的时光,仿佛是生命的重新出发。他一边治疗,一边学习,以至于最后的日子,成为他生命中最好的日子,最有华彩的岁月。当然,周家忠能够面对死亡,视死如生,向死问生,除了他的学习和修炼之外,还在于得到亲情的呵护,尤其是他的哥哥和嫂子的无私帮助。他们谱写一曲亲情的颂歌,也是爱的礼赞。弟弟的疾病,让周国忠全家动员起来一起面对死神来袭。

        周国忠在书中写道,在弟弟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弟弟撰写了20多万字的讲稿,在家庭聚会上做了46次讲演,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在死亡之神的“鼓励”下,弟弟似乎换了一个人,“断开了俗世的锁链,摆脱了黑暗的辖制,以一种生命鲜亮的形式,丰富了闪烁星光的生命旅程,使我加深了对生命质量、生命厚度、生命宽度、生命价值的认识”。他还感受到弟弟“在爱中建立了自己”,这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主题。癌症患者在爱中找到光亮,找到了生命的真谛,找到人的尊严,同样作为哥哥的周国忠也在爱中找到了自己。这是救赎与被救赎的关系,起初是哥哥在帮助弟弟,后来弟弟的言行也救赎了周国忠和他的家人。在这样一个被某些人视作利益和金钱为价值观的社会里,周家忠的疾病带来了灵魂的洗礼,带来了人伦上的美好回归。

        看电视上一些辩论和法理的栏目,经常看到兄弟姐妹为房产、为父母的养老而争论不休,煮豆燃萁,败坏人伦,甚至大打出手,既没有人的尊严,也没有爱的回声。说到底,就是让金钱和利益遮蔽了心灵,污染了灵魂。《弟弟最后的日子》让我看到了爱的力量,看到了人伦的美好,看到了心灵的光辉。尤其是作品中嫂子的形象,更是平淡中的灿烂,她耐心地、无怨无悔地照顾弟弟,最后反而要感谢弟弟,感谢患病的弟弟用生命的光亮照亮了日常生活的道路。一个充满感恩的家庭,是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家庭。

        爱净化了灵魂,爱也让死亡释放出生命的光辉。我在读这本书时,一再被感动,这种感动是源于对大爱的尊崇,源于对生命的尊重,也源于对有信仰灵魂的信服。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追忆,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呼唤,一个大爱对另一个大爱的印证,构成了全书回肠荡气的抒情性叙述,是一种祭奠,也是一种文字之碑。

        中国古代向来有祭文的传统,常常是亲人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逝者生平的记述,是对亡灵的慰藉,更是对生者的心灵安慰。这些年来,好的祭文难得一见,而是一些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悼词,这是因为内心里没有灵魂的概念,忘记了身体内部还有一个核的存在。生者无魂,自然不会想到对死者灵魂的抚慰和安息了。不过,一些通过对亲情的表达和对逝者的怀念,出现了部分优秀的祭文类作品,阎纲追忆女儿的《美丽的夭亡》、周大新缅怀儿子的《安魂》、彭学明悼念亡母的《娘》,都是属于亲情类的祭文,缅怀亲人,写出了人性的光辉。周国忠的《弟弟最后的日子》也是一篇优秀的祭文,是感性和理性高度融合的美文。他们的实践,为祭文这一古老的文体增添了新的审美元素。

        (作者为《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