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经验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医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所接受。日前,在华盛顿举办的2013美国肝病年会上,来自中国的抗肝纤维化复方中成药“扶正化瘀”片剂吸引了与会专家们的特别关注。由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扶正化瘀”片剂在美国成功通过最为关键的二期临床试验,该药在三期临床试验后将成为第一个在西方国家上市的中药。这不仅将填补美国在抗肝纤维化治疗领域的空白,而且也为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开拓了新思路。
美国是丙型肝炎多发国,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数据,美国丙型肝炎感染者约320万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扶正化瘀”片剂美国二期临床试验小组负责人塔瑞克·哈桑尼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西医而言,美国尚未研制出有效控制、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药物。经过第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发现,“扶正化瘀”片剂能改善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且安全性高、耐受性良好,有望填补西医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哈桑尼指出,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果希望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就必须通过严格的科学评估,正式以处方药的身份上市。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国际化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在本届肝病年会上,记者见到了“扶正化瘀”主要研发者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教授。 刘教授认为,针对现代医学薄弱环节,发挥中医药的传统优势,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探索一条中医药与现代西医有效结合的路子非常重要。现在尚处于中医药走出国门的初级阶段,由于文化差异,西方病患对中医药哲学体系还很陌生,导致他们对中医药的排斥。这时候就要求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放在首位。一旦患者亲身体验到了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就容易接受中医药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操盘手,上海现代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化石告诉记者,“扶正化瘀”片剂在国际市场推广过程中总结了三点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一是建立错位竞争的市场战略,选择市场有潜力的空位点,发挥中医药之所长填补西医空白领域;二是放眼国际大市场,特别是西方主流市场,集中力量突破一点,树立国际品牌。这也是分散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三是提高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国际竞争力。“扶正化瘀”片剂进入美国市场前,公司已经为该产品在美国注册了专利。最近几年,上海现代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欧洲和加拿大获得了4个发明专利授权,中国医药业向国际市场展示的是开放、合作、责任、品质和效率。(本报华盛顿11月12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