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产业论坛

    凝视中国文化产业的时代之子

    孙若风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7日   16 版)

        每个行业的勃然兴起,都有特定的社会依据;每个人物的卓然特出,都有时代精神的聚焦。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向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挺进,受到社会瞩目和时代青睐。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益于千千万万具有这种精神的文化产业创业者。

        光明日报社主办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则要在这个群体中推出标志性人物,为中国文化产业立传,更为中国文化产业彰显的时代风流存照。

        他们是得时代风气之先者。当今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越来越自觉地成为文化的享有者和创造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文化时代。水暖知春,础润知雨,他们最先感受到中国社会这种鲜活气息和蓬勃力量,感受到即将喷发的岩浆,摸准了时代脉博,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潜在动力,果断进入文化产业,将个人的价值实现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不朽盛事,将个人的文化创业融入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进程。今天,发展文化产业已列入国家战略层面,但一些地方仍然认识不到位,或是漠视文化产业,或是做表面文章。正是他们脚踏实地的创新创业,成为这个产业真正的脊梁,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不仅深度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格局,而且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方式。

        他们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出路。文化产业前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改革创新。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崛起,又是撬动文化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文化建设的杠杆。因为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往由政府包揽的单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裂变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分野,实现了文化建设关键性突破,由此形成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改革思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发展,开辟了路径。他们在文化产业上觉醒并成为骨干,为文化体制改革这场关涉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变革,注入了正能量。

        他们是文化产业的开拓者。文化产业是世界性的新兴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题目。在这个领域里,既要植根本国土壤,又要有全球视野,大胆创新。这是一条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之路。要建立起当代中国文化生成、传播、管理、展示、接受等机制,形成自己的经营之道和商业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赢得全球市场忠诚度的品牌,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消费等产业的融合,造就文化产业新业态,助力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向世界展示传统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这一切的实现,既体现在日积月累的文化企业生产、经营中,也体现在具有影响力的行动中,他们恰恰作出了这样的示范。

        他们是文化发展的担当者。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市场风险高的产业。而且,文化产业不仅有产业属性,还有意识形态属性。这里有阳光也有风雨,有鲜花也有荆棘,选择并坚守,生存并发展,需要大见识、大勇气、大情怀,既能妙手写文章,更要铁肩担道义。这是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志在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并且自尊自律,依法经营,规范发展,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不论他来自何种体制、何类行业,不论他是成功的大企业家还是正在打拼的小微企业“草根”,甚至不论一时之成败,都将载入文化产业英雄谱。特别是植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文化产业工作者,我们更应向他们致敬。

        新的变革又在酝酿中。文化创新从来就是社会创新的领跑人,文学艺术家更是时代桅杆上的瞭望者。今天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研究者和管理者,同样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让文化产业的创新成为时代创新的引擎,培育创新理念,锻打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引领创新风气。

        期待新的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出场。期待在这里倾听中国文化产业的万丈雄心,激赏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生动演绎。

        (作者系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