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广受关注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施行,失信者“黑名单”正式公布。
这项制度实施效果如何?“黑名单”对“老赖”产生了多大威慑力?11月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南郑州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一个月来的成绩单:截至11月4日,全国有31259名失信者上榜,1045人慑于压力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案件顺利执结。
“这项制度是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破解执行难的一个有益尝试,施行以来取得了积极、明显的效果。”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
名单库点击量超18万次
孙军工介绍,为配合《规定》实施,最高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于10月24日开通。截至11月4日,全国法院共将31259例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纳入其中,并通过最高法网站统一对外公布,社会公众可直接查阅。截止到11月4日17时,名单库的点击量已超过18万次。
31259例失信者信息当中,自然人有25625例,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有5634例。其中,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是较为常见的失信情形,占全部信息的50.46%;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占7.46%;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占7.87%;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占0.23%;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占4.19%;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抗拒执行的占29.79%。
孙军工表示,除了在网上公布以外,最高法还将充分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布失信者名单信息,并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等通报。“凡被纳入名单的被执行人,都将受到信用惩戒,社会生存空间将大幅度缩小。”孙军工强调。
“黑名单”正在融入公众生活
河南的一家食品公司拖欠张某数十万元的欠款,拒不偿还。新乡市牧野区法院启动强制执行程序后,这家食品公司依然我行我素,拖延执行。
10月9日,牧野区法院作出决定,将该食品公司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外公布。迫于舆论压力,为避免对自身商业信誉造成更严重的影响,10月15日,食品公司主动向张某偿还了8万元现金和一辆汽车,并达成和解协议,以后每月偿还5万元,直至全部还清为止。
最高法数据显示,《规定》出台至今,全国法院共有1045名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的压力,积极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案件得以顺利执结。据北京、广东、广西、河南等地法院统计,20%左右符合列入“黑名单”的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或者主动找申请执行人、执行法院协商还款。
“不少被执行人对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甚至拘留、罚款等措施不以为然,但却担心‘黑名单’坏了自己名声,今后做生意受到限制,因此,积极主动履行了债务,这项制度发挥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河南省高院执行局局长宋海萍说。
失信者“黑名单”正在融入公众生活。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在签合同、做交易之前,都在“黑名单”中进行查询,确认交易对象是否存在失信行为,以此降低风险。
长效机制避免选择性执法
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施行后,一些公众担忧,可能出现选择性执法,个别符合条件、应该纳入其中的失信者信息最终没有录入进去。
对此,孙军工表示:“最高法将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任何主体,只要符合相应条件,均应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杜绝出现因案外因素导致相关被执行人应当纳入而未予纳入的情况。避免出现消极执行、选择性执法。”
一是要发挥申请执行人申请纳入这一途径的作用,凡是申请执行人都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将某被执行人纳入名单,既体现对申请执行人权利的尊重,也监督法院,使制度实施更加规范。二是要建立常规检查、抽查机制,确保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认定、录入准确。
孙军工透露,最高法将成立检查小组,对全国法院实施“黑名单”制度的情况、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的录入情况进行抽查,对应当录入而未录入的,发现一起,纠正一起。
(本报郑州11月5日电 本报记者 王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