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即将迎来尾声。自5月启动以来,“平安中国”防灾宣导活动通过手机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传播防震减灾知识,获得网民热捧,网络点击量超千万,也将防震减灾问题再一次带到人们面前。
防震减灾知识不容轻视
“这样的科普电影应该更多点,既传播了防震知识,孩子们也很爱看。”带5岁多的儿子看完防灾科普电影《乐乐熊奇幻追踪》后,北京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乐乐熊奇幻追踪》是“平安中国”防灾宣导活动推出的一部防灾科普电影。提起防灾问题,“平安中国”活动的倡议者之一、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普委员会主任何永年表示,防震减灾必须依靠科学救援,也必须动员全民参与,而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汶川地震中,紧邻重灾区北川县的四川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两千多名师生无一人伤亡,其重要原因在于校长叶志平基本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一次地震演习。何永年说:“这个案例很能说明防震减灾知识对减轻灾害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却有些不尽如人意。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介绍说,日本各类教材中防震减灾知识占5%以上,而我国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篇目在中小学课本中的比例不到1%;实用的地震应急演练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对此现状,何永年认为,近年来由于我国遭遇了几次大地震,各地对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开始重视,但我国大部分地方很少遭遇地震灾害,对于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的意识不够、意愿不强。其实,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根据20世纪全球资料统计,我国占全球陆地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占全球地震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何永年呼吁,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亟须加强。
防震减灾应善用新媒体
与国外一些多灾害地区相比,我国的防震减灾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民众对于防震减灾还存在很多误区,一讲防御地震就过分强调地震预测,忽视抗震知识的学习。何永年表示,民众之所以存在这些误区,与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重视不够、效果不好不无关系,而目前防震减灾宣传存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调呆板等问题,也使得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何永年认为,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新时期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应告别传统“宣传靠喊、发发传单、摆摆场面”的陈旧模式,在用户参与性与互动性、形式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有所突破,这是科普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这两年开展的“平安中国”防灾宣导活动正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乐乐熊奇幻追踪》等科普影视作品登陆荧屏,新浪微博开展“地震来了我该怎么办”等互动话题,“平安中国”防灾科普手机电视上线……在为期半年左右的活动中,“平安中国”利用自媒体等新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从民众反馈看,“平安中国”防灾宣导活动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网络媒体视频点播量超过500万,官方网站及腾讯、新浪合作媒体的点击量达数千万次,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次。
防灾科普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设立,多个地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防灾知识宣传,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型手段不断应用,我国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正逐渐摆脱滞后状态。
史培军提醒道,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防灾减灾科普除了告诉民众防灾知识外,引导民众形成防灾减灾意识、塑造现代减灾文化尤为重要,而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他进一步说,在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应树立忧患意识,将防灾公益活动纳入长期工作计划。
何永年认为,打造一个具有广泛社会传播影响的防灾减灾宣传服务平台,需要各方力量进行资源和信息的整合。企业利用其专业化服务优势,能提供多层次、多品种、多元化的防灾文化产品;政府的引导支持能带动更多企事业单位参与防灾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采购,推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良性发展。(本报记者 杨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