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鲈乡”如何破解文保难题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05版)

        “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这是宋代诗人陈尧佐对“鲈乡”吴江的描述。

     

        吴江,地处苏、浙、沪三省市交界处,水乡河道纵横,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今日的吴江已是苏州市吴江区,拥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一千多年的建县史。然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正拷问着当地传统文化的命运。吴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众多难题:文保建筑长年失修,建筑格局遭受破坏;许多手工技艺后继无人,一些民间传说无人讲述,传统风俗逐渐淡出现实生活。

     

    文物之困与文化之忧

     

        “目前,吴江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1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保16处,包含了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各个类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吴江现有国家级名录项目1个、省级2个、市级20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9个大类。”苏州市吴江区文广新局局长金健康介绍。

     

        “过去的几十年里,吴江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但因为产权、技艺经济社会效益低、资金等因素,还是有众多瑰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健康说道。

     

        在吴江同里古镇,庆善堂是“同里三初”陈旭旦(字雅初)先生的旧宅,是吴江为数不多的“西风东渐”时期的民国建筑。“几年前,我们对庆善堂进行了调研,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据同里镇文保所工作人员描述,“轩廊部位木雕构件损坏、脱落,楼梯、地板朽烂现象随处可见;‘三线’装置混乱、线路老化,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因长期空关,西北角已坍塌150余平方米。

     

        与此同时,吴江的非物质遗产也不容乐观。“伴随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商品房逐渐代替可以搭台的大院子,以前在庙会、婚礼、祝寿等喜庆场面说唱宣卷的场景不再流行,宣卷班子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宣卷艺人赵华说。吴江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一百多年前,吴江的洪福木偶昆曲团是全国唯一的木偶昆曲祖传戏班,盛极一时。然而,上世纪60年代,剧团大部分人员回乡务农,演出活动也随之停止。一些艺人相继离世,有些艺人死守“只传男丁,不传外姓”的陈规,导致木偶昆曲后继乏人。“最可惜的是,剧团十多箱服装、道具、木偶头面和一箱昆剧抄本,几经转手后不知去向。”

     

    创新机制,突破保护瓶颈

     

        对于历史,政府要有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怀。在吴江区委书记梁一波看来,保护文化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模式,突破保护瓶颈。

     

        2012年1月,吴江黎里古镇综合开发工程正式启动。在施工前,镇政府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示:古镇核心区首先选择市河南岸作为试验段改造,并分别由四家施工单位实施。工程结束后,管委会组织古镇居民为施工单位评分,择优选取施工单位继续进行核心区未来其他段落的立面改造。

     

        在吴江,像黎里古镇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吴江为文保、文控单位挂上保护标志牌,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纳入动态管理;同里古镇将每年旅游门票收入的10%作为古镇保护基金,根据建筑的风貌、年代等状况,实行分类保护。吴江区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朱颖浩说,除构建起区、乡镇、村委、文物点四级管理网络,吴江还打造了一支业余文保员队伍,93位文保员每个人负责1至2处文物保护单位。“在很多专家看来,资金、产权已成为文物保护的普遍难题,这也是吴江所关心的。”朱颖浩说,2009年至2012年,全区总计投入4915万元用于文物维修。“然而,对于庞大的文化保护需求,单靠政府无异于杯水车薪。”

     

        如今,吴江正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文物保护事业。松陵镇山湖饭店成为启动民资修缮的首个案例,产权所有人投入45万元,政府对其补助10万元;震泽镇馀庆堂常年只有一位老太居住,并且受损严重,在政府的建议指导下,第一产权人将其捐赠给政府,开创了吴江私人捐赠古建筑的先例。对于那些没钱修缮、不愿变更产权、受损严重的文保单位,吴江提出由政府补贴维修,但若出现产权变更,原产权人必须将维修费用返还给政府。吴江正尝试通过各种方式,突破文化保护的一道道障碍。

     

    保护之外,还需要文化“活下去”

     

        70多年前,费孝通以吴江的江村为题,写成了著名的社会学著作《江村经济》,吴江成为观察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窗口。吴江区代区长沈国芳认为,今天的吴江,也要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推动传统文化,核心在“人”,提高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培养百姓投身文化的兴趣是出路所在。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吴江历来是多元文化交流、汇集之地。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等多种剧种,在吴江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今年“区域文化联动”拉开帷幕,吴江市民现在可以在晚饭后到博物馆观看“运河风”京杭大运河非遗摄影展,之后还可以移步旁边的文化广场观看区域文化联动演出。吴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志芳介绍,“区域文化联动”入选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10年来,吴江市共举行大型文艺巡演200多场,参演人员2.3万多人次,观众达100多万人次。”

     

        与此同时,吴江还从学生着手,夯实未来传承文化的人才基础。2010年起,吴江与江苏省戏曲学校合作,在全区15所学校开设了26个戏曲示范学校教学班,授课老师均为国家一级演员。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校长张爱娟告诉记者,现在学校每个年级都开设了民间舞蹈社团,比如扁鼓班、腰鼓班、秧歌班等,其中打连厢、盆烛舞等都是吴江特有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为他们融入吴江文化创造了条件。”(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