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时代先锋

    对核事故“零容忍零借口零差错”

    ——记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中)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04版)

        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自下水始连续42年保持核安全纪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卓有成效的核安全建设。

     

    “核安全就是政治安全”

     

        在普通人眼中,100-1=99,但在核潜艇官兵看来“100-1=0”,他们对核事故“零容忍、零借口、零差错”。基地司令员高峰说:“核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安危,关系着生态环境安全,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安全就是政治安全,保证核安全,就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就是让党放心、为党分忧。”

     

        顺着绵延的军港码头望去,一座高高的灯塔映入记者眼帘,灯塔旁边有一块白色巨石,上面刻有“海魂”两个红色大字,温暖的颜色将军港点缀得生机盎然。在基地的“○九广场”,革命烈士孟昭旭的雕塑赫然屹立。“核安全短期靠鞭策,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基地政委厉延明说,基地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核安全管理的规律,逐步完善以“核安全文化”“先锋文化”“精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核潜艇文化体系,让官兵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对确保核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失事沉没,世界为之震惊。然而,基地官兵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因为他们心里有底——咱们的核潜艇安全是有保障的。在那些日子,红红火火的练兵活动没有停止,精彩纷呈的比武竞赛照样进行;基地组织某核潜艇出海训练,官兵们硬是将动员会变成了请战会。

     

    树立“铁规矩”

     

        在核潜艇装备使用和管理上,基地官兵树立“铁规矩”:第一细,第二实,第三不能有说不清的问题。他们以“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安全理念和工作标准严格管理核潜艇,以一万防万一。

     

        某核潜艇一次小修后,核潜艇技术保障大队士官刘辉在对调节空压机等设备抽检时,发现一台机器少装了一个螺丝。一个小螺丝丢了,在核潜艇上是天大的事,大队领导安排技术骨干力量进舱开展地毯式检查,整整忙了16天,最终找到那枚丢失的螺丝。

     

        精细化管理在某技术总站显得尤为突出。一次,身着全封闭服装的官兵正在对某新型战略导弹进行“体检”,就在各单位以清晰自信的口令上报导弹准备完成情况时,指挥员卢明章突然叫停,把所有官兵集中起来开会。他手里夹着现场发现的一根头发丝,严厉地说:“一根不起眼的头发丝,如果掉进导弹的重要部位,就可能影响导弹的技术参数,成为战场失利的罪魁祸首。在他严格监督下,全部返工。”

     

    当好“保健医生”

     

        在日常工作中,基地官兵当好核潜艇的“保健医生”。

     

        一天,基地技术监测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吴水海手持专业仪器,穿梭于各种电气设备之间。突然,监测仪发出“嘟、嘟”的报警声,他小心地一寸一寸地移动着仪器,报警信号的频率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信号频率最大的地方,经仔细检查,确认是冷凝器传热管出了问题。这样的例行核安全监测,基地官兵每天都要进行。

     

        核潜艇退役处置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从2000年开始,基地官兵开展预先研究,从核废料的处置到涉核部件的拆装,全程制定详细的方案及预案,突破12项关键性技术,攻克了核潜艇退役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实施核潜艇安全退役的国家之一。(本报记者 陈劲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