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重要辅助材料。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纲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我们揭示事物复杂联系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是我们客观全面深刻地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辩证的发展观,将其作为研究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和重大问题的正确指南。
第一,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统一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当前,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统筹兼顾方法,正确认识处理和兼顾各种关系及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展观。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在于它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系统本身就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决定着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功能状况。单有某一个子系统的发展,而没有其他子系统的配套发展,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功能肯定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系统的发展将是不全面的,不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观就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就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必然处在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这就要求事物的发展必须相互协调、彼此兼顾,否则就可能发生冲突和掣肘,发展成果就可能被削减或抵消。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系统、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要协调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发展的均衡性。要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偏重某一方面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发展,最终也会为其他方面所拖累,导致整体发展上不去。所以,必须坚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五个统筹”,做到协调发展。
第四,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等方面巨大的代价。当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或消除各种阻碍和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特别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当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确保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说明,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重要的思想是把现实的人作为观察历史的出发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理解和把握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经济、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首先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理解和把握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不能仅仅把生产力、经济、物质归结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还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
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突出发展的重点方面,又要强调发展的其他方面的作用。第一,既强调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强调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及社会对自然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人要同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第二,既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强调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相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反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受到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要重视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第三,既强调生产力、经济、物质的最终决定作用,又强调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的反作用。一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决定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生产关系能够影响和制约生产力,上层建筑能够影响和制约经济基础。如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体制和机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体制和机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会制约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强调人类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充满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只有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社会或人类思维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随意的,而要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是通过社会规律起作用的社会条件所表现出来。社会条件就是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具体来说,人们的创造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即自然规律的限制;受到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规律、经济制度的制约;受到政治条件及政治制度及体制的制约,即政治规律的制约;还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如意识形态条件、文化传统条件、人本身的认知水平等。社会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创造活动的内容、性质、方式、方向和结果。制约人们活动的社会条件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人们在社会创造活动中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学会按照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我们一定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一定要从全局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增强全局观念,克服片面性;一定要从意识形态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软实力、文化力、精神力、道德力、政治力建设,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管理和控制能力;一定要从改革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既立足于当前发展,更着眼于长远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战略思想加以贯彻落实。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