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野骆驼 家骆驼是不是“一家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12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纯血统野生双峰驼。CFP

        野骆驼是一种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珍稀动物,目前数量不足1000峰,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表的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它们仅活动于我国新疆、甘肃与蒙古国。据科考人员多年的观察记录,目前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内大约有接近500峰野骆驼,占全球野骆驼数量的一半以上。因为相关研究较少,野骆驼在生物学上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科学家的共识——它们是一个新的物种,还是家养骆驼的祖先?

     

    它们究竟是什么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实物研究和现场调查,学术界对野骆驼的“真假”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野骆驼是家骆驼逃跑后变野的。另一种则认为家骆驼是由野骆驼数千年前驯化而成的。

     

        由兰州大学、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成的一个研究组,对新疆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质、气象、水文、土壤、动物、植物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科研人员采集了很多野双峰驼的毛、皮,与家双峰驼进行基因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野双峰驼与家双峰驼的遗传基因相差高达2%至3%,其碱基歧异度也有1.9%的区别。这也就是说:“野骆驼与家骆驼遗传基因大不相同,它们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种。”并进而得出结论:早在80万年前它们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两个种群,随着环境的变化,家养双峰驼的祖先逐渐在野外灭绝,而野骆驼却在新疆罗布泊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换句话说,野骆驼不是家骆驼逃跑后变野的,家骆驼也不是野骆驼数千年前驯化而成的——它们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科研人员还发现,野生双峰驼在繁殖期都是“一夫多妻制”,即每个种群由一峰公驼和数头母驼及未成年幼驼组成。它们有固定活动地带,并非以前猜测的长途迁徙。公幼驼一旦到了两岁就被逐出种群外,去别的种群争夺统治权,经过打斗优胜劣汰,最后存活下来的才能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它们的寿命一般在45年左右。采访中,我国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的专家还介绍: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野骆驼竟然与猪有关联。但至于有多大关联,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

     

    野骆驼或能帮助人类抗病

     

        野骆驼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让科学家们着迷。科学家们认为,深入研究野骆驼或有望帮助人类找到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多年进化中,大自然赋予了野骆驼许多特殊的能力,例如:它有超强耐饥渴能力;体温能在34摄氏度至41摄氏度之间调节;血糖浓度比其他反刍动物高两倍,却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盐的摄入量是牛的8倍;同时自身还有解毒能力,有一种狼毒草,这种植物牛和马吃下去就中毒,而野骆驼却安然无恙。科学家在基因层面寻找答案,发现一段叫做“CYP”的基因广泛参与机体代谢,这同野骆驼嗜盐、高血糖和耐毒素功能有关。

     

        研究者发现,野骆驼存储能量和自我保护相关代谢通路中的基因处于加速进化状态,特别是胰岛素通路相关基因的适应性进化,是野骆驼高胰岛素抗性及在高血压状态下没有产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野骆驼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它拥有独特的四价重链抗体免疫球蛋白,而大部分高等生物的免疫球蛋白都是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构成的。为什么野骆驼要采用这样的免疫模式,而其他高等生物都不采用呢?这是野骆驼的一个未解之谜。

     

        日前,有科学家将重链抗体一段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中,开发出了纳米抗体。这种抗体非常稳定,到90摄氏度都不会降解,而且亲和力很高,是其他抗体的数倍。纳米抗体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一个新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野骆驼的启示。

     

        至于野骆驼身上其他的秘密,科学家们仍在不懈地探寻着,希望有一天能从它们的身上找到,并造福人类。(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