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第一书评

    展现中国文人画的境界与精神

    ——评《南画十六观》

    刘桂荣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7日   05 版)
    瓶莲图轴 明 陈道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画十六观》 (平装、精装) 朱良志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南画,即传统文人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美学家朱良志在其新作《南画十六观》一书中,选择了元明以来16位独具特色的著名画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人生经历,探究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立基之本,即生命的真性问题。朱良志此中讲的“生命”,如他在书中所言,不是活着的生命体,或者是支撑生命体的内在动力因素,而是指人的生命“存在”之逻辑,追寻的是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全书围绕“生命真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揭示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依归和根本,彰显出文人画的精神命脉。

     

     

        何以要追问“真性”?朱良志说:“人的真性,是宇宙赋予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说,“真性”无以彰显和根植,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文人画也是如此。中国文人画的根本和精神无以立,无以彰明,何谈其价值?何以要延脉?何以有当下的生命支撑?这不仅是解决传统文人画艺术的价值问题,更是一个亟待彰明的现实文化及其生存问题。

     

        何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生命真性”?本书中,朱良志并没有给出明确且有定义性的答案,而是带领读者或品、或思、或悟,依次进入画家的生命情境之中,领略其中的真谛。《南画十六观》中的每一观都如一扇窗,呈现出独特的有意味的风景,使人感受到无边的真趣和灵魂的涤荡。如黄公望的“浑”,使人在浑穆苍莽、雄健超拔中领受宇宙天地的“元真气象”;梅花道人吴镇的“水禅”,彰显出“乐在风波”、悠游性海,滔滔江海一舟人的彻悟平宁;沈周的“平和”中充满着人间的温情;文徵明的“浅”中回荡着茶的清香、书的温雅,让人品味到“生命何所隐、莲花处处香”的绵长;唐寅以“视觉典故”来丈量当下的价值;陈道复以“幻”来透悟生命的雪梦生香;徐渭纵横萧散、从容恣肆的“墨戏”,凸显着无挂无碍、自由高蹈的超越精神,他是苍茫大地中一啸者,沉着痛快、惊醒世人;董其昌的“无相法门”中走出的却是那担当宇宙的人;陈洪绶的“高古”是通过时空的超越成就精神的腾踔、性灵的自由;龚贤的“荒原”是让山河大地诉说它的地老天荒、殷殷柔肠;八大的“涉事”不是绝尘绝事,而是即世界即莲花,彰显着生命的透彻自在;吴渔山的“老格”不是执迷枯丑衰朽,而是在潇洒历落、老辣纵横中展露生命的天真烂漫;恽南田的“乱”恰是表达出宇宙美迹、真宰所秘;石涛的“躁”恰是那性灵的舞蹈、精神的超迈;而金农的“金石气”,又是在苍古枯淡中安顿自己的性灵。

     

        这就是生命的真实,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画蕴涵的生命真性。作者以生命体验的方式进入,令今人与古人对话,是心灵的交流,所以作者强调,《南画十六观》之“观”非视觉之观察,乃观心以进真实之门。在此,读者也不必以知识性的视角汲汲求问何以为“真性”,而只需随着作者的引领漫漫品咂、细细体味,或许忽然在某一刻就会有生命的“惊醒”,然后便是一透彻之人,感受到生命的馨香。

     

     

        朱良志的哲学之思蕴涵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此书也不例外。他触及的是最为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生命本身的存在。生命的超越性贯穿于书中各部分内容,作者从非时间的时间性、非空间的空间性、非历史的历史性等层面彰显出一种大生命的存在,契入灵符,发而为宇宙之妙音。那种深切的生命关怀意识,崇高而温暖。不论是黄公望、吴镇、倪云林,还是沈周、唐寅、徐渭、董其昌,抑或是八大山人、石涛、金农等,作者从其作品中看到的是人类的生命存在,是至精至深的宇宙情怀。“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唯恐是画,是谓能画”,山水、草木皆化为太古的音色,成为宇宙天地的真情诉说。但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生命的超越变为一种现实的逃遁,因为生命的真性成就的是大解脱、大自在。这种生命的超越彰显着一种静净清明、独立自在的人格之美。本书处处彰显着这种鲜活盎然的生命本身的美感。作者从诸多文人画中悟到的天趣温情、洒脱净洁、担当悲情、寂寞平宁,都是对人之生命真实的诉说,是对人之宇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彰明。这种人自身的美感应是人的立基之地。

     

        朱良志的著作一直立足于中国哲学的根基,从中国美学、艺术内在的逻辑出发挖掘其内在的、根本的精神要旨。《南画十六观》的写作在方法上有更广的视野和更理性的发掘,和以前的著作相比,融入了更多的中西比较和西方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的理论剖析更为透彻,艺术哲学和批评的意味更为浓厚,显示了作者深厚渊熟的理论思考。本书的配图尤为精美动人,作者辗转世界各大美术馆,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心挑选的精品,让人久久流连。

     

        (作者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链接

     

    作者手记

     

    朱良志

     

        完成全书最后一次校对,静下心,来写这篇简短的后记时,我心中却充满了不平静。这件不成熟的作品历时数年,写作过程充满艰辛,却使我获得接触历史上那些伟大灵魂的机缘。当我读到亡国后苟活人世、遁迹佛门的陈洪绶的诗句“千山投佛国,一画活吾身”,顿然觉得文人画家作品背后的沉重。当我在八大山人作品中领略“霞光零乱,月在高梧”的空灵透彻时,想到他当时是在连驴都不如的窘迫处境中创作这些作品的,真感到一种昂然的生命力量。金农说他的一枝一叶,都不假何郎之粉、萧娘之黛,以作入时面目,难怪他的枯枝老梅也有令人难忘的“冷艳”,正所谓“雪比梅花略瘦些,二三冷朵尚矜夸”。这些文人画家目对纷扰人世,借一种莲花不落的智慧,来照亮生命的本相;依一种不生不灭的精神,来安顿萧聊寂寞的人生。我在写作过程中,心随着他们的笔触而沉浮,在这沉浮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信心。

     

        我心中的不平静还来自对予我以帮助、给我以灵感的诸多师友的感激之情。在本书观点形成的过程中,我曾与很多同道者讨论过,我记得,万圣书园的一个下午我与一位朋友谈“乞儿唱莲花落”时,这位朋友的一番话成为鼓励我写这本书的直接动因。在写作过程中,我忘不了叶朗先生对我的指导,宁晓萌老师对我的帮助。我写作的过程,也在体验人生的温暖,这些鲜活的生命经验,使我能更真切地体会文人画大师名迹中所包含的精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