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农工委、农委提出了不少于3天的“进村入户”活动,和农民同吃同住同谋发展。短短两个多月,104名党员干部自费吃住在农家,19个党支部深入47个乡镇的66个村,入户走访512户农家,访谈群众1240人,协调扶持资金305万元。不少参加“走村入户”的干部说,这次活动“接地气”,“增底气”,感觉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认下“穷亲戚” 解决真难题
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离北京城区100多公里,抗战时曾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村主任李秀民指着村口的龙王观音禅林大殿说:“俺村可有历史了,这个建于金元时期,少说也有800年!”村民以前靠挖煤为生,煤矿关闭后,村民没了收入。2012年人均纯收入8136元,不及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
在80岁的张俊友老人家,环顾四周,值钱的家什不多,但老人说:“政府每个月给我300多元的养老金,粮菜是自己种的,吃喝不愁。”虽是困难户,但老人的善良质朴,让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认下了这门“穷亲戚”。他将马栏村作为自己“进村入户”的联系点,和其他同志一起,自费吃住在村里,走访23户农民,与他们结对子、拉家常、交朋友。
在村主任李秀民的手里,记者看到一份帮扶清单,共有7项之多。王孝东告诉记者,这些帮扶措施都有解决时间表,如正在申请一个200万元的项目,支持村集体整合20户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发展民俗旅游;利用“一事一议”财政补贴30万元建设水窖,解决村里吃水难题;帮助马栏村申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为村里建立档案,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看病、外出就业等难题。
冒高温酷暑 为更近民心
洪水峪村是门头沟区清水镇的一个小山村。村支书乔万龙指着不远的山说,过了这个村,就是河北了。
和马栏村一样,这个村过去也靠挖煤为生。2010年,村里把煤矿全部关掉,把村集体的2000万元资产大多投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想依托青山绿水发展民俗旅游业,但遇到了资金难题。
山区建设处党支部了解这些困难后,联系农学院、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到村里实地考察,为村里谋划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安排资金60多万元,解决农民的吃水难题;给予政策支持,将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12户农民搬迁到安全地带。
“进村入户”活动开展期间正值暑期,天气闷热多雨。许多党员干部每天冒着高温酷暑,入农户、到地头、进大棚、看项目,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两个月内,共征得农民的意见建议200多条,帮助基层解决难题50个,不能立即解决、记录在案、跟踪解决的110个,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慰问品两万多元,向农户支付食宿费2.3万元。
“进村入户”长效化
“走进马蹄湾村,看到百年以上的破旧老屋仍在居住时,不敢相信北京还有这样的村庄!”宣传处党支部书记顾崇华感慨地说。
宣传处党支部到延庆县永宁镇马蹄湾村“进村入户”,看到农民的实际困难后,立即联系当地县农委,为村民解决屋后护坡资金15万元;联系农科院专家,帮助村里嫁接文玩核桃,发展特色产业。
“三农”政策好不好?“三农”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归根结底要问农民。王孝东感慨地说:“只有视农民为亲人,亲身感受农民的喜怒哀乐,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只有用农民的语言说话,才能听到农民的真话、实话和心里话。”
许多党员干部认为,通过“进村入户”活动,摸清了群众的需求,找准了突出问题,锻炼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目前两委已着手建立农民需求调查制度和下基层长效机制,将“进村入户”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归类梳理,制订整改落实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限要求和责任主体,确保整改工作事事有着落,项项有结果。(本报记者 张景华 杜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