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多年来坚持真实、客观、公正,鞭挞假恶丑,承担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的生动描述。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媒体变革的深入,新闻行业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突破新闻职业道德底线、脱离事实的案例时有发生。为加强新闻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截至今年5月,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等地,作为首批试点省市,已率先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查处,对典型案例进行评议,推动新闻行风建设,形成了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
处理突出问题,净化行业风气
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是新闻界存在的突出问题。试点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受理社会各界对行业不正之风、道德失范行为、新闻纠纷事件的投诉举报,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湖北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刚刚成立时,接到一名社会监督员的举报,反映当地一家都市类媒体刊发的《黄石一条疯狗连咬9人 主人两度报警未见民警出警》报道与事实不符。湖北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调查核实后,发现记者没有到事发现场,也没有当面采访目击者和警方,仅凭电话询问就形成了报道。最终,这家报社的负责人向相关人员作出道歉,记者被通报批评,调离了采编岗位。
在浙江,88901234的举报热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熟知。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后的3个月,这个举报热线电话已经响起了近600次,相关案件的核查办结率达到90%。有群众举报当地一家广播电视报刊登的广告《“土郎中”发狠话十年耳聋一滴声还》夸大疗效。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就此迅速展开调查。经核实,这则广告内容涉嫌违反《广告法》及《浙江省广告管理条例》。该报对相关人员作出内部检讨、扣罚奖金等惩罚,并取消与相关广告公司的合作关系。
新闻道德委员会开展的举报查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张涛甫认为,新闻媒体是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大的公共平台,媒体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也应受到社会的监督。新闻道德委员会对于新闻界目前存在的失范行为具有有益的规范作用,是推动新闻行风建设的进步举措。
“通过公众举报的方式,让公众参与媒体作风建设,也是一次难得的公众媒介素养教育课。网络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传播者和制造者,让公众知道作为媒体,哪些是可为或不可为的行为,有利于公众更理性地理解媒体,也有利于公众在互联网上的自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林婕说。
教育与引导结合,推动行业自律
加强新闻行业自律,不仅要治理和惩戒,而且还要教育和引导。召开典型案例评议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形式。
8月23日,山东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和当地6家新闻媒体负责人召开首次评议会,对有关媒体报道一段来自网络的“当街殴打老人”虚假视频一事开展剖析评议。
评议会上,山东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委员们围绕“传统媒体如何对待网络信息源”等展开评议。大家一致认为,对待网络信息源,传统媒体必须多方核实,完整准确地还原事件真相,切实发挥好把关职责。委员会还将评议会内容及评议意见以专报形式发放到全省新闻媒体,以教育警示全省新闻采编人员。
发挥正面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也是新闻道德委员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一种形式。河北省新闻道德委员会7月下旬起在全省新闻战线启动了“德业双优”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为全省新闻工作者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树立标杆。
完善工作机制,务求取得实效
新闻道德委员会是个新生事物,5个试点省市都没有现成的工作模式可以参考。各试点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注意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机制,以取得更大的实效。
针对举报查处工作,上海对受理、调查、核实、质询、表决等各个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细化责任追究制度,对预警谈话、问责整改、停职检查、记过处分以致撤职开除、移交司法等,都制定出细则和标准。
河北、山东等地新闻道德委员会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采取“走出去”等方式,主动深入到基层一线,收集新闻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线索。
中国记协有关负责同志说,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是新闻媒体坚持正确导向、提升新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的关键举措,也是增强媒体公信力、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重要内容。他认为,面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要求、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闻队伍的新情况和社会各方的新期待,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报记者 龚 亮)
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这条底线
王昊魁
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查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评议典型案例,推动新闻行风建设。日前,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等地,作为首批试点省市,已率先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
虽是新生事物,但人们欣喜地看到,在中宣部和中国记协的指导下,从工作制度到举报查处,从疏堵结合到工作创新,试点省市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令人称道。不过,中国记协有关负责人对此却有清醒认识:面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要求、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闻队伍的新情况和社会各方的新期待,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未来任重而道远。
这样的反思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许多新闻从业者喜欢追着网络跑,线索网上找、来源网上查,不到新闻现场,未深入基层,主观“创造”新闻;有时出现的失实报道、片面报道、虚假报道,背离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误导了社会舆论,伤害着媒体公信力。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媒介素养日益提升,对新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新闻真实、客观,还要求权威、迅速;不但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起码的职业素养,还要求有高于常人的道德和良知;不但要求新闻工作者“接地气”,还要求新闻作品“有人气”。也许有人说,要全部做到这些,难!但应该看到,试点省市的新闻道德委员会,在提高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提升媒体公信力、传播正能量上,已经付出诸多努力,收到良好效果。
从试点省市的实践看,各地新闻道德委员会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敢于自曝家丑,净化行业风气。聘请由质检、农业、环保、公安、教育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委员,帮助新闻行业查摆问题,表现出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行业姿态,更显现出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社会监督的角色自觉与责任担当。
无论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新闻界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试点省市的新闻道德委员会,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关乎新闻职业道德的案例“零容忍”,坚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塑造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密切了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证明。
对于肩负社会责任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提高职业道德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随着时代发展,新闻从业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难,但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热情讴歌正义与光明,严格要求自己等应该铭记心间。希望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实践,能使职业道德成为每名新闻人的道德律令与自觉行动,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