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以微言快评打通两个舆论场

    ——光明日报《网言》专栏读后

    祝兴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19日   09 版)

        编者按

     

        今年8月以来,光明日报在头版开辟《网言》专栏,摘登来自中央和地方主流网站的网友言论,至今已连续刊发近40篇文章。《网言》围绕打击网络谣言、实现中国梦等当前热门话题,每日摘选一篇网评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网民心声和建议,网上网下相互呼应,在党报与新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互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扩大了网上正能量的影响。下一步,《网言》专栏在题材选取、语言风格上将更加灵活,既有洪钟大吕,也有轻松小品;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既单独成篇,也汇集网言,在报网联动传播正能量的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本刊今天特别编发专家、读者对该专栏的品读评介来稿来信,并敬请读者关注该专栏。

     

        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和基础,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重视并做好评论工作,是任何一家报纸成熟的标志,也是新闻同质化和传播格局多元化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器与法宝。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播信息和发表言论不再是传媒人的专属权利,“人人都有麦克风”。各种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微言快语式的微型评论风行网络,对报纸评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评论具有诸多传播优势。

     

        从时效性上看,网络评论快捷、即时、随写随发,优势明显;传统报纸评论则受制于出版周期,反应相对滞后。从互动性上看,网络评论具有先天优势,它可随时随地通过转发和评论与受众互动;尽管报纸评论版面普遍设有“回应”类栏目,真正的回应却寥若晨星。从创作主体来看,网络评论更加平民化和草根化,网络的参与性与草根精神,使得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评论写手,并可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见解,这种“互动性评论”比传统报纸的单向“灌输式评论”更有群众基础,更具贴近性,也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评论主题来看,网络评论更具丰富性、多元性和现实针对性,网络的自由与开放,网民对现实的贴近和感同身受,使得它与传统报纸评论的模式化倾向存在较大的不同。从评论锐度来看,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使得网络评论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本质,锐气十足,这和传统报纸评论注重“平衡”和“公文化”的言语表达,形成了差异。从受众构成来看,网络评论的读者群更为宽泛,也更加时尚和年轻化。

     

        当然,网络评论也存在缺陷和不足。比如,在评论的深度和信度方面,远不及传统的报纸评论。此外,迎合网民喜好,碎片化、段子化、情绪化和极端化的倾向,也是网络评论的软肋。正因如此,二者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报纸和网络的双赢中赢得受众,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打通舆论场域,科学设置议程,有效引导舆论,弘扬主流价值,传播社会正能量。

     

        继年初光明日报在2版开设《评论·观点》版之后,光明日报8月24日又在1版显要位置推出《网言》专栏,将网络媒体中的优秀评论选登上报纸版面。《网言》专栏的创设,体现了有着深厚评论传统的主流大报充分发挥传统平面媒体的标尺标杆作用,主动融合网络,报网互动,积极驾驭新媒体,推动和引导网络舆论生态变化的尝试和努力。

     

        仔细研读相关版面,自8月24日以来,《网言》专栏已连续刊发了《“唬”比“虎”更可怕》《“反谣行动”须建立常态机制》《继续坚持父辈们的梦想》《实干方能化解戾气》《做好分内事,尽好分内责》等近40篇网络言论。这些文章或摘自千龙网、东方网、大河网、长城网、金羊网等影响力、传播力较强的省级新闻门户网站,或从新浪博客、天涯社区、搜狐社区等活跃度、关注度较高的网络社区平台选录精编,不仅具有鲜明的网络言论特色,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文风活泼,言简意赅,而且代表了互联网上正面理性的声音,观点鲜明。

     

        言论主题从聚焦打击谣言,到关注各类网络热点,都是当下公众关注的焦点。专栏开设后,日出一篇,分别从谣言危害、管理创新、法制建设等角度持续关注了集中打击网络传谣这一热点。不仅如此,专栏还将视野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捕捉正面声音和理性观点,集中传播网民对实现中国梦、化解社会戾气、干部作风、群众路线、倡俭反奢等当下热点话题的积极观点,以网言网语网罗热点焦点,以新词新语吸引读者公众,报网互动,对接线上线下,打通两个舆论场,做好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

     

        由于“网言”的选题更加贴近公众个体或公共事件,写作更加快捷,文本更加短小,风格更加多元,形式更加活泼,言语更加辛辣明快,读者自然也更加喜爱。它们引证丰富,角度各异,形成聚合效应,起到了放大正面声音、积极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当然,专栏仍有可完善之处。比如针对网评碎片化和深度不足,可发挥报纸评论的深度优势,对网络言论进行筛选,将零散、片面的草根舆论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提炼,加工成成熟、系统的意见,在报纸评论中体现出来。同时,如果版面允许也可借鉴网络评论专题的形式,将各媒体尤其是网上的最新观点集纳编排,给各观点以发言的机会,给读者以全面的认识。此外,也可采用话题式,根据新近热点,主动设置议题,让受众通过电邮、QQ等参与讨论,然后择优刊出。与此相应,也可围绕话题发动读者推荐优质网络言论。同时,还可加强网络评论与新闻的配合,使报道和评论一实一虚,成为鸟之双翼,更好地发掘报纸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与价值。(作者系武汉大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闻背后

     

    网友声音

     

        网友“葡萄”:《网言》栏目给了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一个新的表达平台,我们也乐见纸媒和网络之间能多来几次这样的“亲密接触”。让大家欣慰的是《网言》并不盲目追逐热点来积攒人气,而是甄选出更有附加值的文字以飨读者。看透当下中国,的确需要更多元的思维和眼光。相信我们所关注的,也是《网言》关注的。

     

        网友“xiaoshan1982”:光明日报下了一步好棋,开辟出版面上的“一亩三分地”,让网络声音根植于权威纸媒。舆论场上的能量接力总是英雄不问出处,《网言》就给了草根直言表达的空间。光明日报以不缺席的态度,用“他山之石”堆砌出思想聚集地,给大家奉献了精彩的文字礼物。

     

        网友“谢伟锋”:《网言》落户光明日报更像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毕竟作为主流媒体和网络声音对接是迟早的事。真理的声音不仅越辩越明,还要参与者越多越明。

     

        网友“我爱淡淡紫”:《网言》栏目真切地让人感受到网民话语权受到的重视。这些文章一是注重代表性,选摘引发网民共鸣的声音;二是尊重原创性,把具有真知灼见的网民言论原汁原味地呈现;三是侧重多元性,希望能尝试观点PK和一句话撷英,体现争鸣特色。

     

        网友“杨飞”:第一次在光明日报看到自己发在网上的文章时,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开设《网言》可谓一箭双雕,既接地气,又顺应传媒发展潮流。作为普通网友,文章能登“大雅之堂”,实乃莫大的肯定和激励。

     

        网友“独木不成林”:作为光明日报的拥趸,非常欢迎《网言》这样的新鲜面孔,在庙堂之上也能看到江湖之远。网络作者登堂入室,走进纸媒殿堂中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期待更多这样接地气的栏目。

     

        网友“小娟娟”:网络上“火极了”的时事热点配以生动活泼的网言网语,嬉笑怒骂皆文章,既符合当前读者的阅读习惯,又可读一文而知天下“热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巧妙融合,可谓别开生面。(光明网章丽鋆整理)

     

    放大网络草根言论正能量

     

        “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现代社会普通民众的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言论诉求。

     

        传统媒介由于参与面的局限和信息的单向性特点,阻塞了多数草根的声音,使其难以进入大众视野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了一面涂鸦墙,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观赏,随意地涂鸦。这不但满足了普通大众对资讯的渴求,也缓解了人们渴望表达的意愿。

     

        然而,复杂的外界环境使网络言论良莠不齐。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肆意妄为,呼风唤雨,甚至利用普通网民的信息不对称,混淆视听,谋求私利。

     

        普通受众往往对海量的网络言论并不具备筛选的精力与能力。现实迫切需要有中间方来担当重任,梳理网上的言论,让草根中的正能量脱颖而出,放大其正面的积极影响。

     

        作为一家有远见、敢于担当的传统媒体,光明日报充分意识到网络言论的特殊性,抓住了报网互动的契机,审时度势地推出了《网言》专栏。从今年8月24日推出王一凡的《“唬”比“虎”更可怕》(原载大河网)起,截至10月15日,累计推出了38篇精彩的“网言”文章。作者以不同身份,从不同视角,在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抨击网络上的邪恶与偏见,唤醒民众的理智与正义,凝聚国人的正能量。

     

        《网言》栏目所选稿件平实却不乏深意,尖锐却充满理性,更具普遍性和亲和力,易于被网民所理解和认同,因此亦具有更强的教育意义。借助《光明日报》这一强大的平台,必将使主流的网络言论更好的传播,凝聚起更大的正能量。(山东胶州读者 杜声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