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曹雪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四位世界文学巨匠的保护者、研究者们齐聚北京,围绕“文化遗产的国内传承与国际传播”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致的愿景下“求同存异”
“四大世界文学巨匠所处的国家不一样,生活背景不一样,作品题材和描写手法不一样,影响力也不一样。对这四位‘伟人’,有什么可比性呢?”一位网友的留言引起了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的注意。
对此,他特意作了一番比较。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曾写道,失财势的伟人举目无亲,走时运的穷酸仇敌逢迎。这炎凉的世态古今一辙:富有的门庭挤满了宾客;要是你在穷途向人求助,即使知己也要形同陌路……”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则写道,‘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在北京西山曹雪芹故居发现的题壁对联也有云,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曹雪芹和莎士比亚看起来离得很远,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很细微的地方,要传递的思想居然如此一致,他们对社会形态和人性特征的描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地球村’的存在。”胡德平表示,人们在文化中共同的基因、共同的追求是一致的,共性和个性都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外文化比较学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是旺盛有力的,它将为我们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软实力。
保护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方面,有国家“先走了一步”
谈起名人故居保护,法国巴尔扎克纪念馆馆长伊夫·卡涅首先说:“修缮巴尔扎克故居?对我们来说,这简直太复杂、太复杂了。”
伊夫·卡涅介绍,在巴黎,文化古迹及周边受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哪怕只动一块砖,给一面墙换颜色,都必须事先经过严格审批,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英国人对待莎士比亚的态度也不含糊,他们提出的是“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
反观我们,近年来一些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屡遭拆除破坏,社会尚未形成保护历史名人资源的共识,就连一些专职政府部门也经常以权责不明、鉴定不清、执法遇难等借口不作为。
胡德平也直言,在传承、发掘和保护文学巨匠资源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已“先走了一步”。
我们也会纪念莎士比亚,但外国人都会纪念曹雪芹吗?
与会专家尖锐地指出,我们不仅在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保护理念和手段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大众传播领域的推广方面也有很大欠缺。
对此,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知名学者傅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了一番深刻的比较:2013年是曹雪芹逝世250年,我们在此纪念他,而英国人不见得会在英国纪念他;2014年,莎士比亚诞辰450年,英语世界会纪念他,我们同样会纪念他;到了2015年曹雪芹的诞辰纪念日,我们会纪念他,但世界上大概仍有不少人不会纪念他;2016年,是莎士比亚去世400年,整个英语世界仍将纪念他。“据我所知,最新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即将在2016年面世。届时,国内的英语学界、‘莎学界’可能还要再纪念他。”傅光明说。
如何提高本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国际属性”
托尔斯泰纪念馆学术研究主任加琳娜·阿列克赛耶娃认为,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当前,中国需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的文化,而曹雪芹是展示中国魅力的一张重要名片。
莎士比亚出生地国际信托基金会主席戴安娜·欧文提出,让本国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名人至关重要,她所在的机构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英国,研究保护机构力促政府确保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在不同学校和不同层级中展开,形成一条从小学到大学共同学习“莎翁”作品,共同研究“莎翁”其人的浓厚氛围。此外,在英国,纪念莎士比亚的艺术节和文艺演出都是由政府投资并大力支持的。
“中国人现在也很了解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作品被国外读者广泛阅读。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法国以外的人们能够了解巴尔扎克。一方面,我们不断在世界各地举办一系列展览和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尽最大力量用各国观众都能理解的方式展示巴尔扎克的形象。比如通过版画来展示巴黎19世纪当时的衣着,展现社会的不同层次,使外国观众融入当时的社会,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伊夫·卡涅提醒说,提高本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国际属性”,尤其需要注意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本报记者 董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