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赋予城镇化以文化内涵

    作者:范 周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6日 11版)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过程,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文化价值凝炼的萃取过程和城市文化特色升华的推演过程,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

     

    发展以人为第一资源的文化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财税政策的调整,更要关注文化民生,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遍化、大众化。因此,要以城镇化促进要素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城镇化的“软实力”建设,既要为农民提供生活安置和产业转移的地点,更要为农民提供安置的配套环境与配套政策,消除“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衡量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农转非”,即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规模。从生产方式来看,城乡之间的区别在于,农业、农民是家庭经营为主,城市和工业则是以企业经营为主。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将农民从个体生产和经营体制中解放出来,以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分工与合作,有效提高产业效率,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驱动“人的城镇化”的有效方式。因此,要整合和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地扶持和打造有优势的文化产业项目,减少发展文化产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走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做到既尊重城市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通过传统的城镇化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又善于借鉴和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螺旋交替上升之路。既要善于建设大城市,更要善于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走集约高效创新发展的道路,以县域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建设一批新型小城镇,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以生态文明为核心诉求的文化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进行的保障

     

        生态文明是一种自然—人类—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和谐、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发展自觉与文化自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不仅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变化,也将为城镇化注入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文化产业是绿色、无污染、低耗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和基调。与工业、农业相比,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创意密集的产业类型,以人们的创意为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创意资源为依托,有助于降低耗能,减轻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进一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文明为核心诉求,以环境生态和人文生态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秉承的基本原则,也是城镇化建设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包容式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就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更多的发展方式是资源依赖性,即依托现有的资源形态,实施低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开发,整体而言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其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较低的劳动成本、不计后果的环境成本和较低的资源消耗成本,这也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挑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以生态文明为核心诉求的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着力破解城镇化过程中对文化资源过度依赖的症结,以加大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方式实现集约式、创意性、智造型城市发展的方式,驱动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区域格局的特色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发展以城市群为单位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全球范围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人居环境与生产要素深层次融合的新空间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演绎出产业集群化的新方向,使产业集群功能与区域产业空间和生活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集群,逐渐跳出单一城市行政归属的框架束缚,向城市群扩张,形成了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经济体。可以说,产业集群就犹如“平滑空间上的黏滞点”,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产业,并承担了全世界主要生产要素的专业集聚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共同贫困”的局面早已消失,但“共同富裕”还只是一张蓝图。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未来文化产业在县域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将成为实现文化富民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平衡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集中在城市,城市汇集了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创意、资本等核心要素,拥有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这也使得都市圈、城市群的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呈现涟漪状的分布。但就未来文化产业的集体式崛起而言,必须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城市依赖症,使广大县域地区、乡村地区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破解空间布局的制约性瓶颈,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将因为文化产业的纽带作用而更加紧密,文化产业将有机统领城市群发展。此外,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加速,可以预见,以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为架构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三产的集约、生态建设。(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