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渐渐被人们所遗忘,面临着永久消失的可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服务社会,已成为高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创立的“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实验中心”,为高校如何助力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云南省是个多少数民族的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区域高校丰富多彩的科研和教学资源。2005年由玉溪师范学院率先倡导并发起的“湄公河次区域高校学术联盟”成立,中国、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多所高校积极响应并参与,共同致力于探讨民族文化与区域发展。他们同时发表《玉溪宣言》,强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民族教育必将推动湄公河次区域内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此,他们提出加强合作,建立学术联盟,用学术智慧来实现本区域民族文化资源共享,把区域文化提升为“本土化”大学课程。
为积极响应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宣言》理念的指导下,玉溪师范学院随即创立了“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传习馆”),确立了“搜集、整理、传播优秀民间文化;探索、研究、创建新型艺术佳品;开发、建立、完善特色大学课程;研制、开发、推广个性艺术市场”的宗旨,由此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本土化”进入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
“传习馆”依托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艺术亲缘关系,推进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探索本土艺术教育传习道路。目前,已开设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民间手工刺绣》《民间扎染》《本土陶艺制作》《云南绝版套色木刻》《云南重彩画》《云南视角元素设计》《云南民间木雕》《语言学田野调查》《葫芦丝演奏》等一批具有云南民间地域性特点,又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建立完善了区域民族民间艺术课程体系。
民间艺人进课堂,扩充师资力量
“传习馆”倡导并践行把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升到大学课程的新理念。师资力量上,安排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传习馆”的网页上公布了专职教师的年龄、学位、专业技术职务、承担教学及管理任务、职位等资料。
此外“传习馆”正努力建立区域民间艺术大师数据库,把一批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名誉讲师(兼职教师)的身份聘到学校讲学授课,在传习馆网页上也可以看到民间艺术大师的相关简介。目前已正式聘请5位民间艺术大师进入传习馆献艺授课。
“理——实”一体化,教学重实践
“传习馆”建立了民族绘画实验室、陶艺实验室、木雕实验室、绝版木刻实验室、少数民族刺绣实验室、手工实验室、青铜制作实验室、民族语言人类学实验室、云南元素与设计实验室、音乐人类学实验室、说艺实验室、蜡染、扎染实验室、民族艺术欣赏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并将手工造纸、陶瓷上釉、家居制作、剪纸、民族影视、民间文学和民族书法等实验室的建设纳入计划。
实验室由以前旧的图书馆改造而成,三层楼用隔板做出空间,划分出不同教室。教室设备齐全,手工材料多样,统一由学校采购,并用于教学。从课程理论视角看,“传习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场所,解决了学习民族民间艺术课程教学的非参与性、非实体性问题。
课程考核贴近生活,深受学生喜爱
“传习馆”的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是上课作品以及上课态度、心得体会一篇。此外,同学们在选课时,对这些课程已有初步的了解,加上这些课程本身就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学生的兴趣也很大,出勤率高,而且学院还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以展示他们的作品,在期末展览上,他们的作品不仅供来宾观赏,亦可接受买卖交易。
多方位“用活”传习馆
举办学术交流、艺术沙龙等多种活动,特别是利用传习馆对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培训。培训以讲座和培训相结合方式进行,按民族分班进行授课。大班为全体师徒集中培训课。小班按民族分班,由各民族老师根据情况,设不同的内容进行传授。开班前有简短的开学典礼。结业典礼上则向培训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同时,学员进行汇报演出,展示学习成果。培训成果还录制成音像光碟保存和使用。
新机制注入新活力,培养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新型人才
“传习馆”开课初期,仅限几个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学生选修,比如美术学、音乐学、设计学的学生,在上课人数上有一定的限制。后来,随着“传习馆”的课程影响力越来越大,要求参加的学生随之增多,“传习馆”应学生要求,面向全院的大二大三学生开放,探索培养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新型人才。据统计,“传习馆”专业实验课与公选课共培养学生4200人次,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百余篇,8件学生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160件参加省市级展览。教师撰写论文46篇,发表专著12部,完成国家项目1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一等奖项目1项。教师作品获国家级奖47项,省级奖90项,参加国际性展览110件,完成国际艺术交流展演18次,主办、承办国家级艺术研讨会3次,省级5次,主办艺术说艺活动、艺术沙龙30余次。三年以来接待来自美、英、徳、泰、韩、澳大利亚、冰岛等国及全国各地80多个团队、近3000余人次的参观访问和考察交流。
立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和传承问题,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视为己任,“传习馆”的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得到了社会认可,2008年被评为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立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 构建能力本位本土化课程”项目也获得2008年云南省高等教学成果二等奖。“传习馆”的实践证明,高校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和知识集合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会使民族民间艺术学习变得更生动、更容易、更多样,且从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也会让更多学生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去。(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