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专家学者评论·孟宪忠专栏

    走出企业“负竞争力”的误区

    孟宪忠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14日   02 版)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根本的要依靠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但在现实之中,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了误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视赚钱为企业第一追求,将发财等同于发展,将不择手段的短期获利做法等同于企业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也认为,有钱就是好企业,有钱就能坐排头,这不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更是一种有害的实践。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所谓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扩张、获利手段吧:

        第一,过度营销、大肆炒作。一些企业不在产品技术、质量上下功夫,而是一味夸大宣传,过度炒作,将药品都吹成神效,将楼盘都说成顶级。

        第二,不计成本、盲目投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土地、资源、人力成本都很低,一些企业为了短期获利,盲目消耗资源、大力投入资本,一味用成本换红利。

        第三,一味山寨、不思创新。一些企业看别人赚钱就纷纷粗劣模仿:山寨手机、仿造电器……在企业经营中,模仿是一种正常与必要的过程,但单纯模仿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与真实品牌竞争时只能败下阵来。

        第四,金融游戏、账面扩张。一些企业不是踏实经营,而是一味玩金融投机,倒卖国有资产,疯狂炒作概念,坐庄推高股价,操盘股市获利,最终只能是泡沫破裂。

        第五,曲解政策、局部获利。一些企业拉政策的大旗作虎皮,钻政策空子,将城镇化等同于盖房子,将创意园区变成地产项目,借高新技术之名行重复建设之实,假出口骗退税等。

        第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转嫁成本,没有环保设施,降低环保标准,随意排污,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换取企业的一己私利。

        第七,伪劣欺诈、发不义财。有的企业大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仅坑了消费者,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

        上述做法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问题的严重性不只如此,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因为这些企业一时产值增加、规模扩大,就认为它们具备了强大竞争力,纷纷将这些企业评为先进,奉为榜样。

        企业的正竞争力是企业的本质竞争力,即在信用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推进、效率提升途径,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的本质竞争力主要由信用、创新、效率三方面构成。企业讲诚信、有效率、善于创新才能赢得消费者,获得真正收益,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才能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这是企业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企业的负竞争力并不是真实的竞争力,只不过是不择手段的攫取财富罢了,这是在损害、消耗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缺乏竞争力则是指企业在创新、效率方面与先进者比较存在差距。误区比差距离真理更远、离目标更远。企业“施展”负竞争力比没有竞争力危害更大,到头来只能是害人害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