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文资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自9月3日启动以来,截至10月7日,现场参加人次达515.7万,直接消费已超过30亿元,其中国庆长假期间消费额达11.35亿元。文化消费成为黄金周期间北京市民的又一消费热点。
精准细分,提供“对味儿”的文化大餐
数字:文化消费季期间,2013北京艺术博览会吸引2.5万余人次到场,现场成交1.2亿元,成交额同比增长40%。
北京的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可谓不多样,但怎么确保消费者切实享受到这些资源,真正自动自发地去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惠民文化消费季组委会给出的答案是: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特点开展分众营销活动。
首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既有深受青年人青睐的慕尼黑啤酒节“北京之旅”、美国百老汇“极限震撼”秀等活动,也有更对中年人胃口的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中国民族精品博览会,还有老年人最感兴趣的传统戏曲剧目、广场舞大赛等。无论哪个年龄段、什么消费能力,都能找到适合的活动。
“精打细算,要花小钱办大事,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是北京市文资办在文化消费季的创意刚刚成型时就确立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北京市文资办对前来接洽的企业和项目从资质、门类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筛选,摒弃“大而全”,主打“小而精”,力求为广大市民提供覆盖各门类、全年龄段、不同消费层级,精准“对味儿”的精神文化大餐,将好事办好,既符合经济转型的要求,又适合勤俭节约的风尚。
培育新业态,催生消费增长点
数字:动漫游戏嘉年华、网上惠民文化消费季等新兴业态活动板块共达成直接消费21亿余元,占消费季直接消费总额的70%。
据统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近3年年均投资300亿元左右,而文化消费水平在200亿元左右,远落后于文化投资的增长。有无成熟和旺盛的消费市场,将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投资是否有效益,文化企业能否做强做大,文化再生产过程能否良性运行。要想通过惠民文化消费季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扩大内需的“牛鼻子”,就必须抓住新型业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针对信息消费的新趋势,北京市组织开展了“首届网上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化数码产业博览会”“电子商务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吸引群众感受未来数字文化消费的新时尚。其中,“文化数码产业博览会”的展会现场,除了最新最炫的数码产品,还有5D电影体验馆、智能机器人展台等引人流连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文化”“数码”组合牌的魅力。
为迎合近年来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文物艺术品收藏领域的关注,组委会还组织了“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工美非遗嘉年华”等专项活动和展销板块。“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已完成的18场拍卖会实现成交额近5.5亿元,占消费季全部线下活动交易额的半壁江山。
群众唱主角,增强消费季吸引力
数字:北京家庭阅读季通过96场讲座、活动,吸引171.5万人次。“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多人合写一篇故事”活动24小时1178人的参与人数打破世界纪录。
不搞大型开幕式、不请明星捧场,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让群众唱主角,通过低票价进剧院、电影流动放映、工艺美术品无底价拍卖、网购让利促销等方式,让市民享受实惠,让群众感觉贴心;户外广告、各类媒体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吸引更多民众关注文化消费、参与文化消费、享受文化消费。
美食文化嘉年华和工艺美术非遗嘉年华分别选择了石景山游乐园和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作为活动场地,广大市民可以边游园边观展,在享受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的间隙,品尝各地美食。
异彩纷呈的文化消费活动,手段层出的惠民乐民举措,深入有效的宣传推广攻势,让一场名为“文化消费”的风暴在金秋之际席卷京城,卷进了广大市民的心里。(本报见习记者 陈 晨 本报通讯员 陈惠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