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7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但是这样一个大幅度的增长,却是在节约的氛围中实现的,显得更加难得。商家促销让百姓得了实惠,餐饮和文化消费更加贴近大众,赢得了群众的欢迎。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及表示,“十一”黄金周历来是消费旺季,出现较高速的增长符合预期。虽然经济形势整体没有前几年好,但居民消费并未受太大影响。他说:“因工资增长,居民实际收入增加,有助于稳定内需,居民消费增长是一个正常反应。”
大众餐饮渐成习惯
七天长假,不管是出门旅游,还是在家门口三五人小聚,“吃”是第一要务。但如今流行的不是奢侈浪费,而是吃到特色,吃出健康,大众餐饮成为主流。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称,今年国庆期间,大众餐饮着力提升服务品质,高档餐饮更加看重大众市场,餐饮市场呈现“健康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氛围。
在大众市场上,各地大众餐饮企业推出优惠套餐、美食节等活动,生意红红火火,四川海底捞、杭州知味观、长沙火宫殿节日期间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5%、49%、24%。在传统高档餐饮市场上,高档餐饮企业为满足国庆期间家宴、聚会需求,利用用餐环境和服务水平优势,放下身段迎合大众需求。俏江南、广州粤海喜来登、上海小南国等企业纷纷推出团购餐、百姓菜肴等低价位菜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黄金周”期间,各地餐饮消费明显“官冷民热”:一方面公款消费几乎销声匿迹,另一方面民间餐饮消费特别是人情往来依然火爆。长假里,中小餐馆、老北京特色餐饮爆棚,但高档会所集体“入冬”,奢华型饭店多年来节假日“一桌难求”盛况不再,开始加入团购大军。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效明显。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张润钢表示,就产业层面而言,这也许提供了一次机遇,因为在扭曲的、非理性的、畸形的高端消费需求消失后,有理由期望我国饭店产业结构得以优化,饭店的投资环境得以净化。
此外,即使是出境(含港澳台),大众餐饮仍然是主流。根据香港入境处数据,黄金周前6日共统计到92万人次内地旅客访港,升幅较大。不过内地游客饮食及消费趋平民化,高价餐厅门庭冷清,茶餐厅人流却仍见兴旺。可见,大众餐饮已经成为国人习惯。
文化消费离百姓更近
北京的王卷女士是网球名将纳达尔的忠实粉丝。今年国庆她哪儿也没去,在现场看了纳达尔中网的所有比赛。“签了名,合了影,见证了纳达尔重返世界第一。”王女士觉得这个国庆过得值。
过节期间的文化消费已经日渐成为一大特色。节日休闲活动丰富多彩,自驾游、近郊游、文体娱乐活动等深受大众喜爱。恰逢假期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吸引了众多体育迷前往观赛,上座率创下新高,天津古文化街举办的商旅文化活动吸引了平日2~3倍的客流量,河北省图书馆一座难求,石家庄图书大厦人潮涌动。
国庆节前后,全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节与会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厉行节约。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的造型是一个高18.2米的巨型花篮,主花篮的牡丹花使用了去年曾经用过的绢花花瓣,往年广场东西侧路塑造的沿街花卉景观今年全部取消。10月4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按照节俭办会的宗旨,展览面积从去年的10万平方米缩至2万平方米。但首日观展人数仍有6.8万,刷新了历届文博会纪录。
在旅游市场上,全国假日办的统计显示,游客出行意愿高涨,出行人数再创新高。各地具有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走进普通百姓,如广东的“南粤幸福活动周”、江西的“龙虎山国际帐篷节”、丹东的“展丹东秋韵、掘旅游黄金”主题活动等,聚拢了大量人气。
国庆期间,浙江绍兴市区几大广场纷纷上演大型群众文艺表演,在名角票友互动活动中,数十位戏迷与名角们一起表演了戏曲段子,让群众参与进来,赢得了群众的喜欢。
专家认为,“黄金周”的文化活动不需要多大排场,其核心是要向百姓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因为,群众才是节日的“主角”。(本报记者 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