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6日 星期日

    “流动”文化为幸福加码

    ——记公共文化服务的“衢州样本”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06日   02 版)
    9月18日,农家乐文化大篷车走进衢州市峡口镇。本报记者 韩业庭摄

        从衢州府山之巅向北眺望,孔氏南宗家庙、天王塔、文昌阁在城市中心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诉说着这座浙西小城历史文化的博大与深邃。不远处,衢州文化馆、衢州广电大楼、衢州书城等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昂然矗立,讲述着新时期“四省通衢”之地现代公共文化事业取得的新成就。

     

        然而,最让衢州人骄傲的不是历史的荣光,也不是城市里公共文化设施的宏伟,而是广布于山巅之间、江河之畔的200万衢州农村人口已经能够跟城里人一样,沐浴着公共文化的雨露,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均等化。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农村人口超过80%、人均GDP位列浙江省倒数第二的欠发达地市,衢州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就在于——衢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所秉持的“穷财政富民生、小城市大文化”的文化民生理念,以及大力发展流动文化的具体做法。

     

    流动大篷车:欢乐的播撒车

     

        9月18日,衢州市峡口镇。

     

        十里八村来赶集的人们,挤满了小镇的各条街道。镇子中心,一圈又一圈的人群正围着观看什么,欢笑声一波接一波从中心向四面八方荡开。

     

        登高望去,一辆货车改装的舞台上,正上演着热闹的文艺节目,有婺剧、排舞、相声、小品……原来“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正在当地进行送文艺下乡活动。

     

        “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成立八年来,一直坚持“不花农民一分钱”的公益原则,演出服务由政府统一买单,下乡演出不收取任何费用,演职员吃、住、行经费全部自筹解决。大篷车下乡演出采用群众点选和主题送演相结合的方式,常年储备300余个文艺节目,供群众自由挑选点演,做到你点我演、需求互动,并在演出中注意融入乡间文艺骨干自编自演的“乡土”节目,营造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演员与村民同娱乐的良好氛围。

     

        8年间,不管在桔海深处,还是在边远山村,每到一处,大篷车都受到了群众的热情簇拥。自2005年启动该活动以来,衢州“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已走遍全市2000多个村庄,共演出150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150多万人,实现市内行政村全覆盖。

     

        除了送戏,农家乐大篷车还为农村群众送去了电影和图书,一道下乡的还有农技咨询、劳务服务、免费医疗、法律维权。正如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所说,大篷车已成为反映民情民意的直通车。

     

    流动文化馆:在乡村种下文化的种子

     

        在衢州市柯城区沟西乡余东村,随便走进一个农家小院,你都有可能发现,在由几个橘箱一块门板拼成的画桌旁,有几个农民在手执画笔,挥毫泼墨。

     

        如今的余东村不仅拥有500多人的农民画师协会,还组团出国办画展。

     

        农民画师们最想感谢的,是文化馆的老师们。原来,这些年柯城区文化馆的美术老师,一直坚持每周到村里为村民教授美术技艺,进行美术课程培训。

     

        “我们这些农民画师成长的十年,也正是文化馆的老师辅导和培训的十年。”余东村村民王士华说。

     

        “文化馆都位于城区,若足不出馆,我们是轻松了,但服务却难以辐射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柯城区文化馆美术老师徐建文说:“走出馆舍,走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是辛苦些,但我们事业的道路却更宽了。”

     

        事实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早已深入衢州市各级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内心。针对城乡百姓不同的文化需求,衢州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长年走基层,送上摄影、文学、舞蹈、声乐、戏曲、排舞等免费培训项目,扎根基层农村“种文化”,与乡镇互融共建“文化结亲”“馆站共建”活动,为村镇发掘特色文化,培育文艺骨干队伍,打造“一乡一节”品牌活动,促进了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

     

    流动图书馆:图书送到家门口

     

        “图书馆来了,快去借书喽。”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人们三三两两地向村口奔去。

     

        9月17日,又到了衢州江山图书馆为大陈乡早田板村送书的固定日子。江山图书馆副馆长王冬琴和同事带着600多本书,一大早就来到了早田板村。

     

        不到9点,临时搭建的借阅台前就围满了借书的村民,他们有的在台前驻足阅读,有的在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还有的正忙着办借阅手续。

     

        领着5岁儿子借书的村民张庆菊告诉记者,“书看完了直接还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即可,方便着哩”。

     

        “虽然各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但农家书屋里的书数量少且少有更新,我们把书送到村民们的家门口,不仅方便了大伙,也提高了我们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忙碌中的王冬琴告诉记者,每年她都要跟同事到农村送书100多次,平均每年辖区内的农村,他们都要跑两三趟。

     

        除了送书下乡进村,衢州还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合理布局图书馆分馆、农家书屋和农村图书流通点,立足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势,定期向各网格配送各类报刊、农业技术信息资料及图书,开展定题定点送展览、解答信息咨询等延伸服务。目前全市建有5家公共图书馆分馆、169个图书流通点,年均调拨图书近12万册。大力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开展公益图书馆建设,由社会力量投入的“96811流动图书馆”,已建有流动图书点13个。

     

    流动博物馆:时刻在老百姓身边

     

        在衢州,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也不例外。

     

        据衢州市博物馆馆长柴福有介绍,平时到衢州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主要集中于城区,以参观的学生为例,郊区学生占学生总数还不到10%,而郊区学生中又多为近郊学生,远郊、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其比例不到学生总数1%。

     

        针对这种现状,2005年起,衢州博物馆开始实施“送展览进校园”“送展览进军队”等活动,流动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目前,衢州市博物馆现已建立展板巡展、多媒体展示、精品展览相结合的固定流动巡展模式。

     

        8年来,衢州博物馆与厂矿企业、部队、机关事业单位、社区、远山区小学等建立起精品展览长期免费巡展机制,已送出各类展览14个,观众28万人人次。

     

        除了上述流动性文化服务载体,衢州还有流动电影院、流动科技馆、流动少年宫等形形色色的流动性文化服务平台。近年来,各项流动文化服务平台长年在全市基层流转服务,年均赴基层送书10万册、送戏1000场、送电影2万场、送培训辅导120次、送讲座送展览150期,累计受益群众300多万人次。

     

        通过探索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衢州把城区固定式文化设施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社会最基层,消除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盲区,使文化惠民的雨露润泽了三衢大地百姓的心灵,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衢州样本”。(本报记者 韩业庭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李 啸)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