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雕塑园里,一尊叫作“九天九夜”的雕像前,总有人屏住呼吸,深情凝望,生怕惊醒熟睡中的4名战士。雕塑中的战士或仰或靠,睡意正浓,而雨衣、手套、军靴包裹下的生命,却让人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他们仿佛正在积蓄力量,准备投入下一场战斗。雕塑底座上镌刻着两行字:醒着时,他们是一堵墙,守卫生命;睡着时,他们是一座山,震撼心灵。印有这尊雕像的明信片,被国防部国际传播局作为外交礼物赠送给国际友人,有力地彰显了国家的软实力。
保卫文化辨识度
当年,大渡河22勇士以“事到万难需放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慷慨赴死之举,彻底打碎蒋介石“石达开第二”的阴谋,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央红军开辟胜利的道路。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杨靖宇带领东北抗联与日军展开生死较量,敌人始终解不开一个谜: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抗日联军究竟是怎样生存的?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日寇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在大浪淘沙的历史考验中,这些令人震撼的人和事逐渐沉淀下来,孕育形成我军先进军事文化。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褪色剂,任何光鲜与丑陋、苦难与荣耀都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然而,我军先进军事文化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反而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
1998年,在最大的一次洪峰直逼武汉的危急时刻,一面巨大的旗帜——“铁军来了”,出现在岌岌可危的荆江大堤上,老百姓看到旗帜后,上前询问:这是不是当年北伐战争中的铁军啊?战士们背着沙袋一边跑一边回答说:是!老百姓含着激动的泪水拿起铁锹与“铁军”一起,肩并肩站立在惊涛骇浪中。在人民把生命托付给“铁军”的一刹那,“铁军”精神穿越时空,迸发出撼动人心的力量,更折射出人民军队的文化辨识度。十年之后,在汶川的废墟上,“铁军来了”的旗帜又一次猎猎飘扬。国外媒体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民解放军13万官兵背着铁锹和粮食,徒步走向灾区。中国军人为了和灾难搏斗展开了第二次长征。”这不仅仅是行动的长征,更是先进军事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长征。
不忘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作家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巴格达街头看到两个拉车的孩子,于是送给他们两支圆珠笔,然而他们却不认识笔是什么。余秋雨先生当时很想通过翻译告诉他,这叫笔,写字用的,人类最早的文字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
忘却历史意味着背叛,丢掉文化意味着毁灭。曾几何时,有谁会想到,公元前18世纪左右,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冲积平原上,闪族人骁勇善战,南征北讨,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形成世界上第一座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还有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历书等,“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圣经》称为“伊甸园”,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摇篮之一,然而如此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饱受战火的伊拉克已经难觅踪迹。消亡的巴比伦文明给我们敲响警钟,当我们为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不断而庆幸的时候,可曾想过那些恶搞红色经典的叵测居心,可曾想过戏说雷锋的变态心理。这其实就是一个温水煮蛙故事的文化版,当我们读着那些“温故而知新”“天下虽安,忘战必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老格言时,可曾想过,千百年后我们能给子孙留下什么。
提升军事文化的“精气神”
先进军事文化并非永不熄灭的火把,只有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才能使其永葆生命力和战斗力。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军事文化空谈军事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同样道理,如果一支军队抛弃传统军事文化,先进军事文化创新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先进军事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先进军事文化创新就是在为传统军事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实践中,就是在传统军事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主席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是先进军事文化创新必须瞄准的目标。这就是,要以听党指挥作为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内核,努力强化其“党性”;以能打胜仗作为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标准,努力增强其“战斗力”;以作风优良作为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外壳,努力提升军事文化的“精气神”。
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这句话揭示了新技术、新兵器迫使人们产生和创造出新思想的军事创新规律。在信息时代,创新先进军事文化离不开先进技术的牵引和支撑,特别是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牵引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