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2日 星期三

    前沿问题

    学术型阅读促进大学生独立思考

    刘冬颖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02日   05 版)

        随着海量资讯时代的到来,“碎片式语言,拼盘式内容”的快餐式文化浅阅读,正成为大学生时下阅读的新趋势。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对十几所高校大一到大三学生的读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读书时间过少,读书目的性不强,不知读什么、如何读书的现实困惑。

     

        如何改变这种困境?黑龙江大学推出学术型读书工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展了“书香校园”“名师讲堂”等一系列读书活动。黑龙江大学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培育优良学风,进一步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学习的能力,自1999年起制定了“读书工程”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规定的读书学分。读书学分按专业分类,如文史、艺术、外语类学生需通过精读10本书获得4个读书学分;理工类学生需通过精读6本书获得2个读书学分,引导学生由普及型读书向学术型读书转变。10多年来,这项工程渐渐发展为“大学生学术型读书工程”,强调学生开展学术型阅读,并选拔卓有成绩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担任本科生的“学业导师”,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外,指导学生背诵500篇中国古代诗文名篇,深入阅读100部文学、史学、哲学及马列主义经典名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科研项目引领学术型阅读方向,就延展思考的问题撰写学术小论文、申报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业导师”指导学术型阅读

     

        “学业导师”对读书活动的引领,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

     

        第一,举办系列“读书会”,老师与学生就学术型阅读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业导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思考的热点,鼓励同学探究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并安排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读书心得,引导学生沿着讨论中发现的学术热点、难点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并深入思考。例如,2013年6月20日,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刘敬圻教授和文学院大一年级本科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同学们相约《红楼梦》,品读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的如梦人生。刘先生从自身几十年来的阅读感受入手,提出了“让材料说话”“横剖纵剖”“由外向内”三个阅读研究习惯,并结合实例剖析了年轻学生在品读《红楼梦》中存在的误读现象。刘先生强调,在熟读、精读、细读《红楼梦》的同时,要尽量避免阅读情绪化,采取正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主动担负研究者责任。通过系列学术型读书会,大学生拓展了学术视野,接触到学术前沿,为下一步学习思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结合教学计划和“读书会”,督促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学业导师”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读书。譬如要求同学结合“读书会”的指定书目,每周撰写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报告。每一期读书报告都装订成册,一方面方便老师、同学查阅,另一方面通过对比,看到学生的成长轨迹。这项工作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吸收书籍中的精华,又可以锻炼学生整理、提炼、总结和再创新的能力。“学业导师”还结合本科教学计划,与授课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如课程进行中,指导学生采访知名教授,由学生执笔写成《文学院教授群像》系列文章,既锻炼了他们的采访能力、写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和老师、学院之间的感情。

     

        第三,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依据学生专业兴趣,帮助学生规划研究方向,并为学生聘请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创新能力项目指导,以阅读促科研,以科研带阅读。近年来,“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申请并完成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项目”800余项、省级项目200余项、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学校还建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专题网站,即时发布各种政策文件、管理办法和项目进展等有关信息,对优秀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提供参考,有利于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实际的科研活动,掌握了查阅资料、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应技能,为学业的完成,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质管理保证学术型阅读生态

     

        为保证“学术型读书工程”的长期性和规范性,黑龙江大学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与实施方案,以保证其有效、有序进行。教务处负责整体把握“学术型读书工程”的进展,各院、部成立“读书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推进“读书工程”的开展。

     

        首先,由各学科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学院教授指导委员会,对“学术型读书工程”方案和书目做出最恰当的设计并及时调整,主要书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各种书籍,以帮助学生深层次了解专业内涵;二是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这些经典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大学生经常接受经典的熏陶,可以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精神境界;三是马列主义原典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著作,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其次,用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作保障,推进“学术型读书工程”的开展。一是把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不只做学习的工具和考试的机器。为此,学校增加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或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二是把学生在“学术型读书工程”中的表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考核,将读书报告及小论文的成绩计入学生学分。三是鼓励深入阅读和思考,支持、培育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并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制定了以综合测评加分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大学生科研激励机制:学生在普通期刊发表署名前三的科研论文,则根据名次先后依次加分3、2、1分,若为核心期刊或SCI收录期刊则依次加倍;对按时完成“大学生创新能力项目”结题并获得优秀的学生,在当年度的“三好学生”等奖项评比中给予政策性倾斜;对参加教师科研的本科生,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给予适当经济补助。通过上述考评和激励机制的实施,学校极大地保护和激发了学生学术型阅读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了学生主动读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再次,组织系列读书活动的评比,加强读书环境的营造。学院建立了健全的“学术型读书工程”的督导、激励机制:每年面向全院学生开展两次读书心得征文大赛,并在学院网站设立专门版块予以展示,对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同时进行“优秀读书报告”、年度“大学生读书标兵”等荣誉评选活动,表彰读书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各学院分团委、学生社团发挥群团的组织优势,积极组织开展“诵读经典”“漂流阅读”“电子阅读”等读书活动,用读书活动熏陶感染,成为构建健康校园文化生态的有力支撑。

     

        实践证明,“学术型读书工程”对培养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具有深厚学术素养的人才有着很好的功效。以文学院为例,“工程”实施十余年来,有5000余名毕业生从中受益,他们现已工作在各行各业,经过“工程”对专业培养的有意补充,他们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又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名副其实的“笔杆子”。大学生学术型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和导师的交流日渐增多,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他们对知识、对文化的强烈追求,他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身原有的不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模式。“工程”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他们成长为积极向上、懂专业、有理想、豁达明理的拔尖创新人才,大有帮助。(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