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法制办近日公布意见稿,拟将教师节改为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大有人在。这让我想起著名导演费穆的影片《孔夫子》在“孤岛”时期拍成后,曾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战后连续几年拿到当时的教师节放映的事儿。笔者由此想到影视文化与影视评论所应坚守的价值立场与队伍建设问题。
影视的社会影响很大,但其创作、生产良莠不齐,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口碑不佳,问题不少。积极研究当下影视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复杂现象,需贯之以文化感与历史感,传达正确的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以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批评策略、话语特征、受众心理,以及加强影视批评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策略,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网络等新兴媒体影视评论的出现,使得影评人拥有更多的言论和话语自由,其鲜明的个人化、分散化的生态选择特点,为影视评论队伍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对影视评论者的资格确认与评论定位带来新挑战。特别是在影视、新媒体与观众越来越融合的新趋向下,建立高素质影视评论队伍的呼声日高。对此,我们必须通过研究新媒体等新兴事物,重新找到并探索影评的新手段、新定位和新型生存策略,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为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和传播提供更广泛的历史文化视角,为构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在当下影视业界,学术研究、创作生产和观影活动基本上是三个领域,缺少关联互动,理论脱离实际。如果要建立起认真的、负责的、得到三方共同认可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体系,传递价值取向,揭穿市场营销中的谎言,远离影视评论中的“捧臭脚”的吹鼓手之作,就需要支持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影视评论专家和权威,并建立起相关机制和制度化的保障。
在这样的基础和平台之上,推举专业的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影评人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负责任地推荐观众看或不看什么作品,或哪类作品适合哪类人去看,重视推广不为人知的佳作,为好电影的制片人授予有益的肯定和赞誉等,必将有效改善当前鱼龙混杂的影评现状,对影视市场和观众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成为影视评价标准体系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