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4日 星期二

    文论之苑

    记录华文文学的轮廓与流变

    ——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

    任美衡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24日   14 版)

        由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花城出版社合作编选、出版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呈现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实绩与收获。

        《文库》推出的首批著作,包括曾敏之的《海上文谭》、张炯的《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饶芃子的《世界文坛的奇葩》、陆士清的《血脉情缘》、陈公仲的《离散与文学》、刘登翰的《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杨匡汉的《玉树临风》、王晋民的《多元化的文学思潮》、汪景寿的《台湾文学的民族传统》等。这些作者在新时期之初较早地涉及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这门学科的主要拓荒者。就体例而言,丛书主要包括了批评实践、理论探讨和学科建设等内容,但立足于系统性、权威性的编选形式,又使《文库》别具特色。

        《文库》精选了各位学者代表性的批评著作。从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到文学现象、文艺思潮的宏观考察,《文库》广泛地展示了世界华文文学及其批评的突出成就。这里既有对张爱玲、白先勇、钟理和、王文兴、陈映真、余光中、於梨华、梁凤仪、严歌苓等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华人名家及其作品的重要评论,也有对欧洲、东南亚、美洲、澳洲、非洲等各个国家、区域华文文学的新探;既体现了独特、开放的方法论系统,如心理分析、比较诗学、结构主义等方法,又在不同的旨趣和进入问题的差异角度上深化了研究对象的经典性;既梳理了不同文化视域下华文文学的多元价值景观及其内在冲突,又发掘了他们对母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尊崇与深切认同。上世纪末,张炯有感于世界华文文学发展与批评的不相称问题,曾呼吁要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华文文学的整体与局部的认识,比较各地区华文文学的特点、优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总格局中获得更大的繁荣。就这一呼吁,《文库》进行了一定的响应。

        从早期对某个作家的个案研究发展到整合性、规律性的研究,《文库》勾勒出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学术轨迹。这些研究论文与著作表明,华文文学的研究对象先后经历了“台湾香港文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深化与拓展,从一种区域性的文学现象变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学体系。从研究的内涵来看,《文库》从内到外、从中心到边缘、从具体到抽象、从专题到综合、从思想到艺术等方面,分别研究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中国意识、文化认同、华人精神、民族传统、整体视野、跨域书写等议题,立体地显示了华文文学的丰富与深度。

        如何建立学科观念,提高自觉性,把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文库》在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作了深入的探讨之外,还对它进行了完善:从学科的本体论、主体论、文本论等方面初步地建构了华文文学学科体系;在全球化的文化场域中,纲要式地剖析了华文文学学科与比较文学、华语传媒、华文教育等学科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彰显了其学科的独立性及其特色;对华文文学的学科标志,如在文科高等院校设置选(必)修课程、组织编写教材,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招收等,进行了周详的论述;对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机构与学术期刊、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及运转、各级各类相关的学术会议等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每本著作都附录了作者相关的学术年表,它们以个性化的“大事记”方式,如实地概括了这门学科的成长历程与发展水平。《文库》虽非华文文学的学科史论,但首批作者的研究著作及其所表现的学术精神,仍然记录了这门学科的基本轮廓及其流变。(作者单位:湖南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