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再次走进宁夏同心县。这里,曾留下过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历史名人的足迹;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永载史册的重大事件。
“三军会聚同心城”
同心县是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魂牵梦绕的地方。1986年7月,记者在同心县采访时就遇到了专程探访革命遗迹的共和国开国上将萧克。萧克将军在红军长征途中曾经来过这里,而当他故地重游时,已是50周年之后了。又过了10年,也就是1996年8月13日,同心县负责人到北京拜访萧克,萧克将军欣然提笔,书写了“红军长征陕甘宁,三军会聚同心城”一语相赠。
萧克将军提到的“三军会聚同心城”,发生在1936年11月中旬。当时,参加长征的红军二、四方面军来到了同心县,由彭德怀率领的西征红军正在同心县开辟革命根据地。三军会聚,欢欣鼓舞。在同心县县城外的河滩上,会师的红军与当地群众热烈举行了万人军民联欢会。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致了欢迎词,朱德、彭德怀、贺龙等都作了讲话。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萧克、关向应、徐海东、王首道、唐天际等200多位将帅参加了大会和相关活动。在这次会师之后,红军便挥师东进,开赴抗日前线了。
西征红军在同心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6年6月16日,西征红军攻下了同心县的豫旺堡。随后,又相继攻破了红城水、下马关、王团庄。彭德怀司令员的西征总指挥部就设在豫旺堡。
在红城水,至今还保留着红军当年书写的标语。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西征指挥部已经无迹可循了。同心县党史专家杨文元费了很大劲,才在豫旺镇的一个清真寺库房里找到一根弹痕累累的房梁。虽然这根混杂在一堆烂木头中的房梁已破旧不堪,但它却是西征指挥部唯一留存下来的实物,上面的弹洞充分说明当年战斗的激烈程度。
在同心县下马关,杨文元带记者爬上了一堵高高的古城墙。这是明代修建的下马关古城南门的箭楼,杨文元介绍,当年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的十五军团指挥部就设在城楼上,徐海东就是在这里接受了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如今,物是人非,古城城墙仍在,当年在此书写过不朽篇章的人虽大多已经作古,但红军在此播下的革命火种,最终成为了燎原之火。
历史的镜头曾在同心县定格
同心县的革命遗迹,被保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迹可循,因为有大量的存世历史照片,能够帮现在的人们回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些照片的作者,就是著名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8月,在陕北保安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之后,斯诺来到了同心县的豫旺堡,在这里逗留了一个月,从此斯诺有了当地的名字:“大鼻子红军”。这是当时同心县豫旺堡的老百姓对斯诺的称呼。
斯诺在同心县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高级将领,并将他的所见所闻写进了举世闻名的著作《西行漫记》(此为中文译名,英文译名为《红星照耀中国》)里,同时他还拍摄了很多照片。
在同心县寻找革命遗迹时,杨文元带领记者专门看了一个用砖围砌的黄土堆。这里原是一段古城墙,《红星照耀中国》封面上的小号手吹号的照片,就是斯诺在这里拍摄的。
其实在斯诺拍摄的时候,照片中的那位“小号手”已不是小号手了,虽然他当时只有19岁,却已是红军的一名营教导员了。他是江西省兴国县人,名叫谢立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据知情者和当事人回忆,当天清晨,斯诺在豫旺堡南城墙附近散步,看见一队号兵正在练习,就拍了一张红军吹号的照片,但他对这张照片不太满意。正在这时,斯诺看到了刚刚换上新军装、佩带手枪,正精神抖擞地指挥操练的谢立全,他马上兴奋地让翻译对他说:“请你站到这里来,对着红旗来吹号。”他还特意以一面写有“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字样的军旗为背景,让谢立全迎着初升的太阳吹响号角,于是有了这幅经典的照片。随后,斯诺将这幅照片命名为“抗战之声”,并把它用在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上。
现在,红军小号手吹号的雕塑,就竖立在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门前。(本报记者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