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2日 星期日

    走近“搭伴”

    孔 紫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22日   11 版)
    搭伴(中国画) 孔 紫

        我画《搭伴》,只是想让人们知道,还有这样的一些人,还有这样的一种生活。

        作品《搭伴》源于2007年春节我在山西忻州部队训练基地的生活体验。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随慰问团队翻过山梁来到山坡上高高低低的几处窑洞前。老乡们住得很分散,我们挨户探望。这里大都是年久失修的土窑洞,且住的都是老人。每家除了锅灶面柜等生活必需品外没有其他陈设,没有在山西农村常见的挂在窑洞前的一串串红辣椒和玉米棒,许多人家并没有养鸡、养狗。这样的简陋令我吃惊,但他们的衣着却有着现代的痕迹,一位大爷穿着一件宽大的西装上衣,头上还戴着时尚的针织线帽。对我们的到来,老人们非常高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走进一户老乡的窑洞里,如不开门,屋里几乎就没有光线,旧花棱木窗像要散架般勉强支撑着,上面马马虎虎地糊着一层纸。一位老大娘坐在炕上,一个稍年轻些的汉子在忙里忙外。基地的大队长告诉我,他们是“搭伴”,当天我们看望的几户老乡,大多是“搭伴”。“搭伴”就是没有婚姻关系的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过日子。他们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因穷或其他原因从没有嫁娶过,他们感情相投,自愿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照应。队长说这种现象在山里很普遍,对这种生活方式,老乡们包括“搭伴”老人的家里人都很认可。

        2009年4月,我在为“民生·生民”展准备作品时,想起了这段生活体验,回忆起大山里的一幕幕情景,似乎比当时更受到震撼。此时,脑海中便有了《搭伴》作品的雏形。

        为了突出主题,我选择了写实方法和三联画的形式。我认为写实本身比较朴实,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且能够充分地刻画人物形象;三联画则可以递进式地、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展现搭伴的生存状况,较好地体现创作意图。接下来是情节处理和形象塑造。首先要确定的是作品的画面表情和基调。“搭伴”老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是在生活而不是在表演,所以一味悲苦不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老人们一日三餐地过日子,尽管生活拮据,却也知足、平静。因此,这张画我确定的基调是平和、实在。作品中老人的形象,一半是“搭伴”的原型,是我当时抓拍的,另一半来自我近两年下农村写生的素材积累。我感觉素材积累对于创作非常重要。以《搭伴》这张画来说,人的形象、服装、形体如果只靠模特来解决的话,就会丧失很多宝贵的细节而流于概念。在情节设置上我没有刻意安排,只是在细节上稍做处理,比如在房间窗台上的三两只药瓶,在锅灶上的带“喜”字的暖水壶,在空旷原野上的两棵有鸟巢的树。我想透过这些细节来揭示作品的主题:处于困境和孤寂状态中的人们对感情的渴望,以及他们在相互守护中表现出来的真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我踏上美术之路时所接受的创作理念,并在我多年来的创作实践中得到验证。我受益于它,至今仍然走在这样一条创作道路上。我非常幸运从事了绘画这一职业,作为画家,我力求补充和积累自己的知识,挖掘个人的智慧潜能,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与时代同步的现实主义人物画不遗余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