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三千万次挤压让人流泪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18日   10 版)
    邵达正在父母的按压下呼吸。 本报通讯员 刘清香摄

        一次,两次,三次……隔着一层海绵垫,徐州铜山区大许镇48岁的村妇王秀珍双手正不停地按压着儿子邵达的胸口。

        随着她的手,记者在心里一次次默默数着,也一次次地问自己:三千万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6岁时,邵达被诊断为进行性肌肉萎缩,从无法行走到瘫痪在床,21岁那年,他基本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3年来,父母轮流蹲守在他身边,每天24小时,两三秒一次,用双手充当了他的人工呼吸机。

        这是一个极其简陋的家,邻居说,这个家还保持着10年前的样子。十几年来,为了治疗邵达的病,家里已经花去十几万元,到处欠债。

        但即便如此,这个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面对医生多年前“活不过18岁”的断言,母亲王秀珍硬是靠自己乐观的性格与无微不至的照顾打破了这个魔咒。

        在邵达一天天维系生命的同时,更大的挑战也迎面而来。

        在邵达21岁时,有一次,他正闭着眼睛休息,突然脸色铁青,一下子憋醒。接着,他的呼吸变得非常困难,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以后他只能靠呼吸机维持了。然而,这个家庭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住院费用,无奈之下,王秀珍只能提着氧气袋将孩子接回家。

        从此以后,王秀珍夫妇就成了儿子的人工呼吸机。他们需要一刻不停地为儿子挤压。为了维持生计,王秀珍和丈夫进行了分工,白天,丈夫下地干活,她在儿子身边按压。到做饭时间,丈夫换班,她抓紧时间做饭,干些家务。一直到凌晨3点,王秀珍休息,丈夫起床轮换,3小时后,王秀珍起床换下丈夫,丈夫去做饭,送女儿上学。

        由于极度缺觉,王秀珍常常按着按着就睡着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做了一个灯罩,让微弱的灯光只能照到她,借着灯光,让自己在黑暗中保持清醒;在自己有睡意时,她就咬自己的手臂和胳膊,如今,她的双臂上布满了牙印。因为长时间按压,王秀珍的双手变得肿胀,连筷子都拿不起来,她以跪姿、侧躺姿势按压时,肘部、膝盖因为长时间受力,皮肤变成了黑褐色。

        妈妈长期的付出,让邵达常常泪流满面。他为此写了一首小诗《夜晚的付出》:“独自痴痴坐望着晴天,一次又一次看着时间,问黎明何时才能出现。早晨六点,崭新的一天,所有一切都不会再变……”

        王秀珍说,儿子患病以后,就再也没有行走过。

        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像古人开拓丝绸之路一样,用双脚走在沙漠戈壁。

        她要帮儿子完成这个梦想。(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