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外面的似火骄阳容易让人焦躁,但是46岁的厦门翔安村民陈雪莹却很平静。因为她不用再顶着大太阳到海里讨生活了,现在她工作的“永旋珠秀”手工作坊离家只有三分钟路程。与陈雪莹一起的还有16名退养渔民,她们的工作是把晶莹剔透的珠链串在待售女装上。
开发建设让农民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或“保命海”,农民该何去何从?近年来,厦门翔安区从文化帮扶入手,帮助失地失海农民向知识型、技能型、文化型新农民转变。
带着专业知识闯市场
地瓜、洋葱、胡萝卜等,这些普通蔬菜,经过翔安村民陈银镇之手就成为一株株漂亮的水培观赏植物。用水培方式替代传统种植,这就是翔安农民的创造力。为了帮助农民把这类“奇思妙想”落到行动上,翔安开启了“1+1群”创业培训,当起了农民的创业顾问。
刚开张的翔安区第一家家政服务企业——厦门洁万家服务有限公司有30多名员工。公司老总张月华请来专业人士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放下锄头当老板的张月华也跟着学。
“鼓励创业、扶持创业、奖励创业”,今年起,翔安区政府开发的市场、公寓、店面等,都优先照顾本地失业人员承包、承租,实现自主创业。新鲜出炉的《翔安区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区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创业帮扶资金。
练就一技之长谋生存
缝纫机滴滴答答的美妙声响,从翔安大嶝岛的一座不起眼的楼房中传出。一群妇女正在接受培训,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待业妇女,将怀揣服装缝纫工的初级证书走上就业岗位。参加此类培训,不仅费用全免,每天还能拿102元的工资,受益的人群可不少。截至目前,翔安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78期,受训3517人;举办62场招聘会,提供14万个岗位。
在翔安,一辈子跟大海打交道、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渔民,很适合做“洗脚不用上岸”的游艇驾驶员。“2万元学费,区里报销80%,个人只要出4000元”,消息一出,翔安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从驾着小船在大海里“飘摇”到驾驶豪华游艇“逛”大海,翔安失海农民找回了自我,追着这个美好的工作“跑”。“放在以前肯定做梦都不敢想。”从18岁就开渔船的退养渔民林保护说,游艇很高级、很现代化,在教练的一番指导后,这些老渔工很快就上手了。
搭上文化,“钱途”远大
闽南燕尾式的古宅,宅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树……这座名为“大宅厝”的餐厅,老板姓苏,是当地上岸渔民。“大宅厝”的美食菜品多达100多种。而它的“火”,是闽南文化“点”起的。“当初,看着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一座座闽南特色古建筑被遗忘甚至倒塌,我们都觉得很可惜。”苏老板告诉记者,他和几个朋友主动对房子进行整理和保护,后来又搞起了“特色农家乐”。靠着文化发家致富,翔安农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把自家门口的垃圾山变废为宝,盖个文昌鱼展览馆,让外地游客既品尝海鲜又能了解文昌鱼文化。”退养渔民王金龙有了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翔安区青企协的一位企业家救了急,投入100万元与王金龙合作开发。
香山岩寺、拍胸舞、同民安、风狮爷、城隍庙、翔安隧道、翔安新城一系列具有翔安特色的古今事物,都汇集在一个小小的纪念收藏盘里,这个纪念盘出自以漆线雕起家的郑文团之手。失地青年郑文团不仅成为厦门有史以来制作漆线彩画的第一人,还创作出用漆线工艺表现出翔安特色的农民画。“我正准备将具有翔安特色的礼品推向省外,销往国外。”郑文团说。(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 蔡江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