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它的文化特质。
■玉林市市长王凯:文化对玉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语
“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人们于万千美辞佳赋中取其一,对玉林作出了如此注解。而今,玉林市又吹响了创建“特色岭南文化示范市”的铮铮号角。何为特色?独特之光彩、风格也。“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在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看来,打造特色岭南文化,必须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方面要吸取和传承玉林自身的历史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又要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彰显时代特色。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玉林精神”激发全民创业潮
说岭南,谈玉林,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玉商。玉林人善于经商,使玉林在唐宋时就成了名闻遐迩的“岭南都会”。
改革开放之初,玉林开风气之先,乡镇企业势如春笋,成为广西商品经济最为活跃、发达的地区。此后,玉林的发展不断升级:从零星散落的家庭作坊,到连缀成片的企业厂区;从粗放型的冶铜、冶铁、贩盐,到现代的机械、陶瓷、皮革服装、中药材等产业;从农业一枝独秀,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岭南都会”再现繁荣景象。
其背后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答案就是十二个字的“玉林精神”:敢为先、善创业、重务实、尚包容。“这种精神脱胎于玉林本土的历史文化,是城市人文底蕴、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度融合与凝练。”玉林市委党校张秉文副教授如是认为。
玉林人给自己的城市定位为“宜居创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既要有利于创业,又要宜居,让人们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在“善创业”精神的激励下,玉林市“全民创业”涌热潮。十几年前,农家妇女庞富英开设的一个皮革小作坊,如今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制革企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刚刚大学毕业的张杰从国家的“限塑令”中寻得商机,创办了玉林市创绿无纺布制品厂,年收入超过5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
截至今年上半年,玉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95亿元,累计发展小微企业7928家、民营经济主体14.79万户。“大中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胜景正因千年商埠的创业基因裂变,呼之欲出。今日的玉林被外界誉为“广西的温州”。
对历史文化负责
与其他城市不同,玉林可以称作高楼大厦的建筑屈指可数,临街而立的,多是四五层的私人“竹筒楼”。这一批批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沿街建筑,铭刻着商业小城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成长发展的印迹。然而,落后的基础设施毕竟难以匹配打造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十年前,一系列旧城改造项目陆续开工了。
“祖辈们靠创业筹建的楼房会被拆掉吗?”“‘一铺养三代’的小本经营可否在新的城市里长存?”一个个事关人们切身利益又略带忧虑的疑问,在坊间蔓延。几年过去了,人们惊奇地发现,政府并未对竹筒楼大拆大建,而是将巨资投放在“地下”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上。这样一来,居民楼的房子未拆,生活却极大改善了,政府务实的做法实现了城市发展与百姓安居的双赢。
“建筑是城市的符号,是濡染城市记忆的窗口。”玉林市住建委负责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应怀敬畏之心,对历史文化负责。”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脊梁。2012年,玉林市出台《关于创建特色岭南文化示范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特色岭南文化建设、繁荣文化艺术精品、推进文化创建和品牌培育”等九大举措,让这座商业小城尽得文化的润泽和滋养。
近年来,玉林市擎起特色岭南文化大旗,一批本土文化精品不断亮相:杂技《力量的抗衡——皮条》荣获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最佳演员奖”;舞蹈《守》和情景歌舞《印象·客家情》获“八桂群星奖”金奖;《圩·寻》等作品获广西美术书法摄影类一等奖。
融合,让城市更美好
“中小企业大经济,玉林博览新商机。”今年9月5日至8日,第十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玉林)(简称“玉博会”)在玉林举行。作为广西唯一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时诞生、同期举办、同步成长的配套展会,玉博会已经成为助推玉林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事实上,在玉林,玉博会早已不是“一会独秀”。自2009年开始举办的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至今已举办5届,自2011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也已花开三度,这些盛会已经远远超过单一的经济范畴,绽放出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绚丽光彩。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玉林的软实力,玉商文化、华侨文化、客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对玉林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玉林市市长王凯如是认为。
玉柴机器铸就了“中国动力之城”、三环陶瓷造就了“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福绵皮革服装成就了“世界裤都”、博白芒编编出了“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在浓郁商业文明气息背后,还有农业文明的昌盛:玉林还是广西农业大市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许多人说,玉林人擅长“无中生有”。这里不种药材,却建起中药材市场,并跻身中国三大中药市场,获誉“南方药都”;这里不产肉牛,却形成了享誉远近的牛巴、牛肉丸、牛腩粉等体现“牛文化”的特色饮食;这里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却占得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序列的一席,搭上了开放开发的“快班车”……说是“无中生有”,实则“海纳百川”,在岭南文化辐射下,本土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边陲文化、海洋文化相交融,百花齐放、一片锦绣。
文化浸润,濡染精神。在这片热土上,一批“好人”令人动容: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与歹徒搏斗,身中两枪的食品公司副经理甘作耀;不顾危险勇救12名溺水者,并组织了民间救援队的腿部残疾老人谭宝新;路见少年落水,奋不顾身跳入江中漩涡,乃至献出生命的“中国最美农民”……一个汇集了“美丽商家”“美丽草根”“美丽社会组织”的“好人社会”正向外传递着正能量。(本报记者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张林涛)
专家点评
重新发现玉林
在广西,玉林人以精明强干著称。
文人里面,如陈柱、冯振、王力,都是20世纪影响卓著的人物;武将里面,如黄绍竑、黄旭初、夏威、叶琪、韦云凇、罗奇,这些人物,只要“百度”一下,哪一个不赫赫有名?
然而,如果深究,玉林人为什么精明强干?估计大多数人说不出所以然。
在广西这片土地上,南宁俨然政治中心,桂林长期文化中心,梧州曾经商业中心,柳州正当工业中心。
唯有玉林,虽然农业发达,但也不以农业中心自居。
一方水土一方人,城市的发达与城市的特点常有联系:有的因为土地肥沃,有的因为交通便利,有的因为物产丰富,有的因为城市被定为国都或者省会,有的甚至因为城市穷而志坚,绝地反击开辟出一条生路。
玉林似乎与上述情况都不一样。“敢为先、善创业、重务实、尚包容”触到了玉林人的气质,“无中生有”道出了玉林城的特点,除了这些,我想说,玉林人有一种最可贵的素质,那就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这个词过去说得多,现在说得少了。我不敢说玉林人能够独立自主,但我确实能感受到玉林人的自力更生。任何城市与人的发展,固然需要各种各样的外力,但不可缺失的是自力更生的精神。玉林城正是因为有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玉林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开拓争先,生生不息,造就精明强干的玉林人印象。(黄伟林 广西师大文学院教授、知名文化学者)
(专栏编辑 杨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