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7日 星期六

    光明情结

    一报在手,眼明心亮

    周建道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07日   09 版)

        2010年2月,我作为安徽省第四批选派干部(全称“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到怀远县魏庄镇魏南村任党总支部委员会第一书记。

        “事非经过不知难。”尽管我对任职村的贫穷落后,对基层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已经作了充分估计和足够心理准备。可是,当我面对众多的贫困群众、薄弱的集体经济、落后的村容村貌,特别是群众半信半疑的目光,还是大吃一惊、寝食难安。

        我向来村调研的魏庄镇党委书记崔杰倾诉了自己的难处。“在村里做好事,得找到路,找对路!”崔书记说,“要做到这一点,你得多读多看《光明日报》!”

        “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光明日报的眼光最敏锐,目光更犀利,见解最深刻,对‘三农’了解多、感情深、心贴得近。还有,过去她率先发起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她更是深化改革的尖兵,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播种机,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群众工作的良师益友,更是咱们脱贫致富、带头领路的主心骨、定心丸!”看着我热切渴望的目光,崔书记给我送来了最新的《光明日报》,以及历年合订本。

        我越读她,越觉得要做的事情很多,越读越觉得眼前亮堂。我很快理清了思路:要从解决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提高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村庄留守儿童比较多,入学入托却要到离家三四公里的外村幼儿园,既不安全,又不方便。经多方打听、寻访,我找到了外出务工比较成功、又热爱家乡公益事业的青年农民崔伟,动员他回村创办幼儿园。开始,小崔有顾虑,怕政策有变化、投资成本大,也担心回报慢、风险大,多次商请、约谈都进展不大。进退两难之时,我又想到了老朋友——《光明日报》,她上面刊登的国家政策解读,以及关爱留守儿童的典型报道,不仅为我解了围,也打消了崔伟的顾虑。

        开始,崔伟和他的团队感到困难多、压力大。尝到甜头的我就把每天的《光明日报》送到他们手上,希望通过报上的教育教学经验,帮助他们起好步、办好园。经过努力,一所占地5亩、投资400多万元的现代化、标准化幼儿园建成。解决了村里及周边8个行政村近500名留守儿童的入学难题。大家从中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干部群众一心了,风气清正了,村庄建设逐渐迈进了良性快速发展轨道。大家学报、用报的积极性更高了,干劲更大了。

        光明日报不光让我“一报在手,眼明心亮”,还让大家“越读心里越亮堂,越读信心越坚定”。

        有一次,我到石桥小学走访,听说一些老师,特别是家在县城的年轻老师存在“思想不稳定、出工不出力、在岗不安心”的现象。我一方面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建议;一方面用《光明日报》报道的扎根基层教育的先进事迹,激发大家“热爱农村、建设农村、奉献农村”的热情,坚定大家的理想和信念。

        “物质的匮乏固然让人痛苦,而精神上的萎靡更加可怕。”我把《光明文化周末》等副刊上的发人深省、荡气回肠的诗歌、散文、格言警句摘抄下来,和大家共勉,让大家有了扎根农村的底气和硬气,使大家原来盲目攀比和浮躁的心理平静下来,把精力放到工作上,放到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上来。

        “光明日报,无限光明。”我和千万读者有信心开拓更加美丽、幸福的未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