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眼前一抹黑的时候,您会不会心头一紧,手不知往哪放,脚不知往哪伸?没有光明的世界是茫然的,这是我们所谓正常人对另一个世界的最初遐想。然而,在那个没有色彩的世界里,到底有怎样的漩涡和故事,快乐和哀伤?毕飞宇的小说《推拿》面世,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终于被打开了。
《推拿》描绘了“沙宗琪推拿中心”里的一群盲人摸索世界、勘探自我的群像:推拿中心的老板沙复明精明自信、执着坚守;合伙老板张宗琪深沉内敛,固执耿直;女推拿师金嫣泼辣顽强,不远千里追求梦想中的爱情;都红美得沉鱼落雁却不自知,为了尊严甘愿做一名推拿师……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梦想,有爱欲,有友情,有徘徊和挣扎,他们普遍隐忍着自己的欲望,小心翼翼地生活着。虽然所有的故事几乎都在黑暗中进行,但却使人感觉不到黑暗,只感受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这个社会中的人,仅仅是失去视力而已,每个人都有幸福和痛苦的理由,当面对选择时,他们最在乎的恰恰是尊严。
为了争取可能的尊严,盲人们殚精竭虑,甚至显示出无以名状的执着:王大夫得知弟弟结婚而不希望“瞎子”出现在婚礼上时,自尊心受伤的他将礼金翻两番;沙复明为了追求事业,绝不肯放走一个客人,久而久之得了胃病却从不向人倾诉,以至于吐血进医院却无人知道他的病史……自尊成为盲人捍卫自己的“武器”,然而,盲人看似漫溢的自尊仍是一种自卑的产物:“盲人最大的障碍不是视力,而是勇气,是过当的自尊所导致的弱不禁风。”这一点在与健全人的交往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一种动物,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是有眼睛的动物,是无所不知的动物,具有神灵的意味。”与健全人交往,盲人一方面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却本能地以健全人的标准来衡量,沙复明对“美”的思考、金嫣华而不实的“婚礼”观、都红对“长眼睛”的朋友的倚靠等,无不浸透健全人的价值标准。盲人们艰难地跋涉在反驳正常人与皈依正常人之间,似乎难以摆脱健全人主导的世俗力量的牵扯。
看不见是一种缺陷,看得见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缺陷。健全人过于迷信自己的眼睛,很可能导致一种更可怕的熟视无睹。例如,在表达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时,健全人往往没有认真思考方式和态度,同情反而成为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伤害了残疾人的情感。在一次慈善晚会上,都红由于紧张,钢琴弹得很糟糕,但是观众却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因为她是盲人。主持人更是不顾她的感受,说“可怜的都红”之所以来演奏,是为了报答全社会对她的关爱。“‘报答’,这是都红没有想到的,她只是弹了一段巴赫。她想弹好,却没能够。为什么是报答?报答谁呢?她欠谁了?她什么时候亏欠的?还是‘全社会’。都红的血在往脸上涌。”
作者用精悍、体贴、温厚的笔触,去仰视残疾人的心灵,没有居高临下的俯视和惯性的“同情”,而是正视他们的尊严和喜怒哀乐,不仅关注到了“盲”,而且注重“人”,从而给人带来一次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花落《推拿》时,曾有如此评价:“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推拿》为全社会做了一次深刻而细致的精神按摩。
为了展示这部“关乎黑暗和光明”的情怀之作,国家大剧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从去年开始便酝酿联合制作原创话剧《推拿》。这也是国内首次将真实盲人群体的生活与情感世界搬上话剧舞台。为了让《推拿》在话剧这个三维空间里获得“新生”,编剧喻荣军一改小说“散点推进”式描述,将18万字小说中的“金子”浓缩进了话剧,并对有些角色进行合并,使剧情更为紧凑。而为了达到“从形似到神似”的“全盲”演出效果,演员们也特地深入盲童学校和推拿中心,熟悉盲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经历战胜恐惧、奔赴光明的精神历练。在舞美方面,以灰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的推拿房构成了主要的戏剧表演空间,以表现盲人“视觉世界”的单调逼仄,而与其形成强烈互补的则是充满想象力的多媒体投射,生动的人物剪影、发芽的种子和舒展的大树,以及奔跑的骏马等影像,将折射出盲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绚烂。
正如导演郭小男所说:“这个故事借用了盲人这个载体,讲述的是更为深刻的、关乎人类走出黑暗、追求光明的永恒主题。”9月5日至14日,这部以盲人世界的众生百态为载体、折射现实生活的温暖大戏将在国家大剧院首度与观众见面。闭上眼睛,一起用心灵感受《推拿》的温度,用灵魂触碰人性最共通却又最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