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4日 星期三

    探 索

    正视农村“一乡一校”问题

    作者:郝双才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4日 14版)

        自200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撤点并校”的大潮,农村小学骤然减少。“撤点并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及时予以解决。

        人口的整体规模、年龄、性别构成、增长率和迁移,是决定义务教育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因素。学龄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规模,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则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平衡与稳定等。2000年,我国农村学龄儿童为1253.75万人,到2010年则降到915.15万人,10年减少了338.6万人。农村学龄人口逐年递减,使农村小学规模不断萎缩,教育质量和效率较为低下,“撤点并校”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重要选项并逐步开启实施。

        “一乡一校”就是把一个乡镇的所有村级小学全部合并到乡镇所在地,用有限的资源,设置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它是“撤点并校”政策的直接结果。“一乡一校”在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孩子们失去快乐的童年。现在农村的6岁孩童多数已经远离父母,寄宿乡镇中心小学,每天在“四堵墙”里学习,难得走出校门,失去了过去的许多欢乐……同时,孩子与父母一周或两周才能见上一面,家长无法照顾孩子的生活,使亲情之间的交流削弱,家庭教育的效力淡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转移了家长的教育责任。

        第二,增加学校管理难度。撤点并校后形成的乡镇中心小学,规模大,人数多,除了教学管理之外,千余名学生吃住在校,食宿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如果管理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质量,并且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三,加大教师工作压力。目前,大部分中心小学都实行寄宿制,六七岁的孩子入住学校,生活难以自理。这样,寄宿制学校的功能性有所扩张,教师不但要承担他们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大量本该由家长承担的养育任务。许多教师坦言,他们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第四,加重家庭教育负担。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不论寄宿与否,都会使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如果学生每天回家,需要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样,父母就要有一人全力以赴地负责孩子学习,影响他们的生产劳动,减少了家庭的劳动收入,间接地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如果选择住校,学生生活花费大大增加,每月开支上百元甚至几百元都不足为奇。

        另外,“撤点并校”也导致地域文化传承丧失、农村校舍闲置、学生食宿不便、辍学增多和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

        新《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可见,就近入学是农村学生的法定权利,一定要很好落实,未雨绸缪,科学规划。

        第一,恢复低龄学生就近入学。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上难以自理,情感上还需要成人给予关爱和温暖,当务之急是恢复农村小学三年级及以下学生的就近入学权利,回归传统的“晨读夜归”的走读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家校紧密连接,孩子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他们的生活、学习、身体和心理各方面能够得到家长的及时照应。

        第二,启用原有闲置校舍。恢复低龄学生就近入学,尽量不要过多地增加教育投入,可以重新启用原有的闲置校舍。如果一个村的学生较少,需要把相邻两三个村庄的学生一块进行安排。新学校可以设在学生人数多的较大村落,同时,也可以把目前校舍保存较好的村庄作为新学校的选项。

        第三,培训学校生活教师。生活教师是伴随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而出现的特殊教师群体。因此,在培训频次上,要保证其在正式上岗之前或之后至少能获得一次接受培训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培训内容上,要以教育规章制度、学校卫生条例、教师职业操守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主;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邀请大学中的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以及寄宿学校中的优秀生活教师共同进行研讨,切实解决生活教师的认识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