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从阿克陶县城出发时,天刚刚亮。从这里到图尔地拜克·艾力普工作的恰尔隆乡需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沿途绿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山和弯弯曲曲非常险峻的山路。
“恰尔隆”意为群山汇集之处,用现代的语言,这里就是四座大山的交汇处,是山的尽头。而自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这位柯尔克孜族邮递员在雪岭峡谷、高山缺氧、群山环绕、自然环境恶劣的环境中递送邮件,行程达27万公里,从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而他骑坏的摩托车就有两辆,马和毛驴换了五匹。
为了邮件,他可以将生命置之度外
见到图尔地拜克·艾力普时,已是中午时分了,满头大汗的他骑着摩托车飞快地来到我们面前。
别看这里是个乡政府所在地,但一条小街上见不到几个人影,放眼望去,四周除了不长一棵草的高山还是高山。“我们这里村与村之间的路很长,最远的距离有100公里,而且全是山路,只有骑着毛驴或马才能上去。有时我为了去一个村投递邮件,只能是一天走一个村,晚上就住在那里,第二天才能回来。”
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图尔地拜克·艾力普经常露宿荒山、乱石丛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尽管如此,他还是常年奔波在漫长的马班邮路上,一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在大山邮路上度过,饿了就啃几口馕,渴了就喝几口雪水。
2009年初,阿克陶县连降大雪。1月23日,又到了图尔地拜克·艾力普到克孜勒陶乡取邮件的时间了,他为摩托车拴上防滑链,碰到过不了车的路段,就推着摩托车,在鞋上绑几把草。可意外的事还是发生了。返回恰尔隆乡时,在大坂上他一脚踩空,人和摩托车都从最高的山顶掉了下去。幸好一个高台挡住了他,才没有滑到山脚下。
当他从积雪中爬出,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邮件。把邮件送到安全的地方后,他才步行下山,找人帮他找摩托车。
为了邮件,家人去世他也如常工作
2012年6月8日是图尔地拜克·艾力普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一大早,他如往常一样带上妻子准备好的馕和水,收拾好邮包,牵着小毛驴前往三四大队送邮件。送完邮件回家的路上,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他只好回到乡邮政所等待雨停。没想到坏消息传来,一位路过他家的牧民告诉他:“你家的房子不对劲,好像一面墙倒了。”
慌乱中他顾不上大雨,骑着摩托车往家赶。一个小时后,当他看到熟悉的家时,才发现从山顶滑下的泥石流把所有的房子都掩埋了。妻子不知去向,亲戚朋友正在大声呼救。
关心图尔地拜克·艾力普的人们心急如焚,大家调动一切力量,全力搜救他的妻子。第二天下午,人们在挖掘机下看到她时,她早已去世。
图尔地拜克·艾力普放声大哭。可是当他安葬了妻子,安抚好岳父母后,这位朴实的汉子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这时离他妻子去世仅仅过去了五天。
为了邮件,他极其负责认真
作为大山的儿子,图尔地拜克·艾力普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的投递点有一位退休干部名叫朱马席,子女都在外地,身边没人照顾,除每月帮忙领取工资外,买药、买菜籽、买日用品、为其挑水,直到老人去世,他整整坚持了6年之久。老人的儿女为感谢他坚持要给1000元钱表达心意,还趁其不注意,偷偷塞在了车兜里。当时没发觉,第二天他就专程把钱送了回去,并对老人的子女说:“乡里乡亲的帮点忙算什么,给钱让人家笑话。”
临离开恰尔隆乡时,古丽提汗乡长的一句话让我感动:“我们这里没有电,上不了网,听不了广播,每天就靠着图尔地拜克·艾力普送来的报刊杂志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就像我们这里生长的钻天杨,为我们带来了绿色,更带来了希望。”(本报记者 王 瑟)
对话图尔地拜克·艾力普
记者:看到你工作的地方挂满了宣传报道你的报纸杂志,你是不是很在意这些宣传?
图尔地拜克·艾力普:我特别喜欢自己的工作,从小就看着邮递员骑马从我家过,有时住在家里,就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当个邮递员多好,可以为乡亲们做更多的事。从2002年起,一些记者报道了我,我把报纸贴在墙上是想让自己天天看到它,记住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乡亲们。
记者:你的工作条件如此艰苦,你从没有抱怨过吗?
图尔地拜克·艾力普:从没有。我从没有认为我工作条件艰苦,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很熟悉,这里的每家每户我都了解,为他们服务,我十分乐意。
记者:工作给你带来了什么?
图尔地拜克·艾力普:工作给我带来了幸福、危险、辛苦。虽然危险、辛苦,但我更感到工作带来的幸福。每当我把邮件送到乡亲们手里时,他们那份热情总能感动我。他们把我当成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我内心也觉得自己受到了感染,也很幸福了。因为我从他们的感谢里感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感受到这份工作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本报记者 王 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