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商学院作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在演讲中不断提到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哲学观点“和而不同”,以此说明世界的多元与和谐,“和而不同”一时间成为当时报刊标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面对现场记者对演讲“引经据典、学识渊博”的评价,温总理回答说:“我身后有个国家图书馆!”
原来,演讲的前一天,温总理办公室曾致电国家图书馆,希望国图提供有关“和而不同”的出处及相关典故等资料以备演讲之用。接到任务后,国图立即组织力量开展工作,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交了温总理所要资料。
履行神圣的职能
一以贯之,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图就已经开始为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提供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1951年,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完成了有关太平天国革命史的参考目录,这是所见档案记载最早的第一单决策咨询,却又是成千上万件决策咨询中的普通一例,自那时起至今,为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已经六十余年。
六十年来,无论是为国家领导人的国务活动提供文献信息资料,还是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等国家立法机构提供信息服务,无论是为中央和国务院部委等重大决策机构和部门提供服务,还是为“两会”的每一位代表委员服务,国图始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国家立法与大政方针决策迈入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国图不断开拓创新服务,在国家立法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作用。1999年,开始启动国务院部委国图分馆建设,截至目前已建14家;2002年,开始承办“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至今已举办200场;2008年,推出面向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的“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平台”,目前已为17家中央机关或国务院部委提供了服务;2009年,“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成立,创建中国学网站,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中国学文献资源开发建设与服务的立体服务格局;2012年,成立“国家图书馆中国边疆文献研究中心”,为我国国防建设、外交政策制定提供文献支撑保障……
毛泽东常去的地方
当年的北京图书馆,经常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供文献服务。长期负责管理毛泽东图书、报刊杂志的秘书逄先知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回忆道: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是他常去的地方。1958年夏,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北图的同志出于对毛泽东的敬重,把他的借书证编为第一号。
之后,毛泽东也多次就历史事实、文章典故向国图提出咨询。1964年12月,毛泽东读《五代史》时,想起早年读过的一首诗《三垂冈》,但记不清作者的名字,于是在当月29日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请你一查,告我为盼!”为了便于查对,他还亲笔忆写了这首诗。田家英请工作人员到北京图书馆查找,最终由参考咨询专家张秀民代为找到出处。
为宣传工作提供文献支持
国图参考咨询馆员郎燕珂又一头钻进了馆藏书库。自从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开播后,她每天都是这样,在浩瀚的史料中寻觅先烈们当年的身影。
《永远的丰碑》栏目是由中央新闻单位和各地媒体同步播放的一档大型主题宣传栏目,每天会在新闻联播中用4到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位中共党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或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节目中所需的图片、解放前革命报刊等文献资料,由郎燕珂和她的同事们负责提供。
因为涉及人物众多,栏目组会有多个摄制组,轮番交替来到国图进行拍摄。一天之中,常常是摄制组纷来沓至,郎燕珂的办公室成了摄制间,经常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
一年多时间里,她和同事们为拍摄提供了2000多种书籍和期刊。常常为了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要去翻阅大量的资料,而解放前的图书和期刊都没有索引,尤其是抗战初期留下的资料比较少,要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查找一张图片,无异于大海捞针。
央视《永远的丰碑》节目组编辑徐珊回忆说:“做马立训这个人物时,找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他的资料,最后抱着一丝希望找到了郎老师,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给我们找到了1944年刊登马立训事迹的大众日报,这才保证了片子的顺利拍摄。”
2005年至2007年间,郎燕珂和同事们共查询我党历史上优秀代表人物、革命英烈、劳动模范465人,571人次,提供图书2141种,期刊205种,报纸298份,珍贵图片110幅,光盘刻录129张,事实查询党的重要会议、红军长征、各地武装起义等事件251件。
央视《永远的丰碑》专栏中的人物,把郎燕珂和记者们、把国图与央视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郎燕珂说:“这是我一个老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通过栏目的播出让这些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事迹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虽然辛苦一点儿,我觉得值得。”
书海找“矿”
1953年,北京图书馆“文献报矿”信息汇编送上了决策部门案头。这是国图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经济建设,主动开展的咨询工作。
在没有网络和计算机的情况下,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查找并重组信息,凸显国图参考咨询馆员深厚的文献知识以及图书馆专业特长。参考咨询馆员们完全采取手翻查检,几乎遍查了史书中的食货志、地理志;方志里的山川志、物产志;《古今图书集成》的食货典;《太平御览》的珍宝部;以及其他类书的有关部分。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参考咨询馆员们先后完成铜矿923处、硫矿700处信息汇编,报送地质部,并形成三万多字的《祖国二千年前铁矿开采和锻冶》、十二万多字的《中国古今铜矿录》等专书。另有铝矿1607处、铅矿114处、锡矿422处、硝矿349处、油页岩60多处的信息汇编,交给了燃料工业部。为国家掌握重要矿产资源及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为国家立法提供信息保障
2005年3月14日,受海内外高度关注的《反分裂国家法》,经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正式通过开始实施。这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在《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前后,国图受全国人大的委托对《反分裂国家法》颁布进行了近4个月的媒体信息报送,最高报送频率实现了时间单位24小时×7日的每一分每一秒,得到了全国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2007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从1993年开始起草到2007年草案获得通过,前后经过7次审议,记录了其立法过程的艰辛。自2004年起,国图的参考咨询馆员就开始对《物权法》历次审议情况进行跟踪,为全国人大提供了多篇中外关于物权法研究的背景资料以及物权法审议情况报道,为《物权法》的最终通过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参考。
突发性重大事件中的国图身影
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人们记忆犹新。
在疾病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国图暂时闭馆,但寂静中,参考咨询馆员薛凤珠和几位同事,仍然工作在第一线!“关键时刻,掌握中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一线人员何其重要!”薛凤珠和同事们心系疫病灾情,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投入到对中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国内外相关文献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6万4千余字的《中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综述报告》,将具有参考价值的222篇文献汇编成册并及时提供给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珍贵的资料受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度重视,很多省市的疾控中心也纷纷来电来函索要这份报告。
2008年5月12日,强震让汶川大地顿时成为一片废墟。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危牵系着国图人的心。国图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以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和判断力,围绕灾后重建工作重点,主动推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信息专报》,向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了日本、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灾后重建经验,内容涉及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重建与复兴。专报以每周2至3期的频率直接报送到一百多位中央、国务院领导,以及参与灾后重建的国务院组成部委各级领导和灾区三省领导手中,总计61期。专报得到了报送部门的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还作了重要批示。
上述各项工作事例是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在近年来所取得成绩的具体体现,随着数字图书馆相关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学科馆员业务水平的提升,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正在进一步完善。“提高国家立法决策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图书馆所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在国家立法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为国家科学立法、民主决策作出更大的贡献。”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孙一钢如是说。